本报讯 今年8月8日是第五个全国“全民健身日”,在当天上午举行的2013年杨浦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暨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一条时长1分钟的《杨浦区全民健身公益广告》首播,体育类书籍《老百姓的花样经故事汇》和《体育生活化童诗童画》举行新书首发仪式,宣传“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理念。
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和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市民身体素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市民生活方式,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根据市体育局统一部署安排,杨浦成为全市首批7个试点区之一,开展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先行试点工作。
体育场地面积不断扩展
记者从区体育局获悉,通过资源盘整和挖潜,本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断扩展,达到1.28平方米,目前位列全市中心城区第一。据统计,上半年本区新建健身苑点18个,新增器材120件;新添健身步道8条,合计长度910米,面积1895平方米。目前,杨浦累计健身苑点总数518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0个、百姓健身房20个、健身步道44条。
根据6月中旬发布的《杨浦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指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居民所能享受体育生活范围的总和。按其时间概念计算,是指居民每周需要保证3次、每次30分钟的日常体育生活有效时间;按其空间距离划分,是指市民步行30分钟约2800-3000米的日常体育生活距离;按其地理位置界定,是指居民日常工作生活以社区为基本范围,以体育健身为主要行为,以多功能体育设施为基本保障的圈层结构体系。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推进试点工作,把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演绎为市民的“健康加油站、工作助推器、心理减压阀、生活快乐源”。
打造“五环四圈二带”
据悉,本区将以“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和杨浦五区联动”五区(社区、校区、园区、营区、商区)为寓意,构建“5加2”和“4连5”圈层辐射功能。
“5”即五个圈层核心:1个市民服务中心(隆昌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现杨浦体育场(馆),集指导、培训、管理功能为一体)、1个传统优秀地标(五角场江湾体育场,国内外大型文体活动举办地)、1个体育运动专业高地(上海体育学院及体育产业科技园,提供运动综合场地、专业人才、科技产业、科研项目支撑)、1个全民健身运动公园(黄兴体育公园)、1个特色运动基地及国际体育品牌(新江湾城极限运动基地和世界极限运动品牌)。
“2”即两个南北坐标:打造南部——东外滩滨江自行车骑游带、北部——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景观体育带,重点凸显均衡合理配置分布的区域体育网络空间物理格局。同时,构筑起健身设施共享联盟圈、运动宣传信息圈、运动人气响应圈和送教上门服务圈。
据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浦“三个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目前已培育的900多支健身团队、超过2700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覆盖全区的“苑、点、道、场、房”五位一体的百姓健身阵地等元素,成为本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的重要基础。但就对区域市民进行体育生活需求现状分析和问卷调查资料汇总来看,杨浦仍存在体育人口比例不够高、部分市民健身意识不够强(缺乏毅力和持之以恒精神)、体育产品供需不够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亟待在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