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物流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水果也是常见的那几种:生梨、苹果、香蕉、桃子,而西瓜就是夏季主要的消暑果品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少有摊贩,水果由水果店统一供应。那时要吃西瓜并不容易,瓜源紧张时,要凭票证供应,且还要排长队。最紧张的时候,则要凭医院出具的发烧证明,才能买上一个,把它当作药品,因为西瓜确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那时的西瓜以平湖瓜最为出名,品种并不多,申城市场主打的品种就是解放瓜(就是现在8424品种的前身)。当西瓜供不应求时,商贸部门又会从北方调来北方瓜,北方瓜个大皮厚,外表像冬瓜,因份量重,鲜有人买整个的,只能用大长刀切开后零卖,这也是当时的一个特色,西瓜可以论“片”卖,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虽然每片才卖几分钱。
西瓜除了买回家吃外,还有“堂吃”或卖瓜瓤,即有些优质品种的瓜,为了留种,只能在商店里吃,或外卖无籽的瓜瓤,而留下来的瓜籽就作来年的种子了。那时普通人家少有冰箱,西瓜买回后一般都放在自来水中浸,如居家前后左右有一口井的话,打上一桶冰凉的井水,倒在脸盆或木脚盆里,把西瓜放入盆中“冰镇”,几十分钟后,经“冰镇”过的西瓜,口感清爽,一块下肚,似乎更甜、更解渴……
对那些节俭惯了的家庭主妇来说,吃下来的西瓜籽还可炒作“年货”。那时夏天里,弄堂里晾着的一摊摊西瓜籽亦是普遍的风景。而瓜皮也不放弃,特别是那些北方瓜,皮厚有嚼头,晾干后,可炒毛豆,腌制后则可作酱瓜,当早上泡饭之小菜,味道还真不错,以前人们对生活的精打细算从中可见一斑。
年少时对于西瓜的记忆还有不少。当年我们吃了西瓜后,总喜欢把冲洗过的半个西瓜皮套在头上,充当西瓜帽,嘴里还学着电影《小兵张嘎》里胖翻译官的“经典”台词:“老子吃了西瓜还给瓜钱”,在弄堂里一路疯跑;或者彼此勾肩搭背,冲着女孩子起劲唱着也是与西瓜有关的童谣:“东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