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帕布罗·鲁伊兹·毕加索着迷,也为毕加索困惑。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但与此前各历史时期、绘画艺术发展史各阶段中的艺术巨匠不同的是,他尽管拥有显赫声名,却不容易被人们读懂。毕加索本人总是在质疑、否认、摧毁,通过改弦更张而推倒重来。
毕加索被称为图像与形态的神奇创造者,有着天才般的想象力和构造力。他掌握了最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油画、素描、雕塑、陶艺来演绎多姿多彩,他的作品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性。但另一方面,正如毕加索自己所称的那样,他总是渴求通过复杂的创作手法,去还原到儿童绘画的浅显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愿望。
《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由法国作家、诗人和音乐家克里斯托弗·阿尔迪所著,这本书致力于让孩子以及跟孩子一起阅读的教师、父母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阐释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这样一个关键问题。
《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一书第一部分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成长经历、作品发展变化与多样性。克里斯托弗·阿尔迪在介绍中侧重于毕加索艺术教育、训练和个性的形成,也叙述了他的作品风格变化的各阶段背景。比如,在提及1925-1944年期间,毕加索创作的狂热与高产期艺术风格时,克里斯托弗·阿尔迪就谈到了毕加索创作抗议西班牙内战期间德意法西斯暴力行径的名画《格尔尼卡》,强调动荡的社会局势和被摒弃的政治公义对毕加索艺术创作带来的强烈刺激。而在对毕加索生命最后20年(1954-1973)创作风格的介绍中,克里斯托弗·阿尔迪提及了毕加索生命晚期对自己艺术的终极性思考,指出他的绘画语言最终摆脱了以往借鉴并研习来的所有技巧,达到了毕生追求的境界:无心而为的童稚绘画,从而让他的画作变得“如此有悟性”,“与生活别无二致”。
书中第二部分则以毕加索数万张作品中选出的10幅,包括《塞莱斯蒂娜》、《阿维农少女》、《陈年老酒瓶、玻璃杯和报纸》、《排笛》、《舞蹈》、《格尔尼卡》、《自画像》等,并加以详细的赏析阐释,让读者了解这位大师的创作历程,以及相应的风格演变轨迹。毕加索的作品经常以令人惊愕的情景和形象出现,又经常涉及色情、肉体和死亡,因而在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介绍时需要各有所侧重。克里斯托弗·阿尔迪为此在10幅作品的赏析问答中,依照5-7岁、8-10岁、11-13岁三组年龄阶段设置了由浅入深的普及问答。以书中对毕加索《陈年老酒瓶、玻璃杯和报纸》画作的问答设置为例,克里斯托弗·阿尔迪在5-7岁孩子一组的问答中,主要是对画面中涉及到的基本元素的介绍,稍稍提及画作创作手法、象征意义;而在8-10岁孩子一组的问答中,就谈得稍稍深入,开始引导视觉印象到想象的延伸;对于11-13岁孩子,克里斯托弗·阿尔迪预设的问题及解答,则转向绘画风格、更深层次的想象等内容。
克里斯托弗·阿尔迪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介绍了现有陈设毕加索作品的博物馆等收藏场所,并为对毕加索产生兴趣的读者列出有关毕加索的延伸阅读书目。(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