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学伊始,两条关于“读什么”的新闻令人关注:一条是本学期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将鲁迅的《风筝》删除了;另一条是合肥某中学的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
重视是需要的,但过度解读似不必要。毫无疑问,鲁迅作品是伟大的,鲁迅精神现在以及将来都是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也没必要太纠结中学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多了几篇少了几篇。传承中华文化经典,与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优秀思想并不矛盾。奥巴马在开学演讲稿中,用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告诉孩子们,“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内容对于中国学生也有很好的励志作用,“拿来”一读,有何不可?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教育的内容必须严谨慎重。但是,也不必戴着“放大镜”来深究学校教材的更新和课堂读本的选择。与学生在学校读了几篇经典作品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判断力。现在的学生面临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电影、图书、网络、手机终端等各类载体包含着海量的阅读内容,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不但要让孩子们接受与积累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性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当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也更有能力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