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记录了“烟雾之都”美国洛杉矶市60多年来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发展和防治等历史细节,通过纪实小说般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下的人们生活的众生相。
书中讲到,洛杉矶第一次受到雾霾的攻击是在1943年7月8日清晨: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
对于雾霾的认知及其治理,洛杉矶经历了一个摸索过程。1949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经过反复科学实验,第一次探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本质:机动车尾气与工业废气在太阳光作用下反应生成臭氧,这个突破性发现,到目前都是美国甚至全世界制定空气污染标准的科研基础之一。洛杉矶为了治理雾霾,花费了心思、下足了决心。
洛杉矶专门成立“烟雾与废气”委员会,该委员会公布了一系列规定,以控制包括后院垃圾燃烧、垃圾回收和柴油卡车尾气排放。洛杉矶市政厅更是不甘示弱,特别成立了一个新部门:空气污染控制局。该局还成立了专门致力于监管小型烟雾危害的法庭,于1955年2月开始举行听证会,对违规排放过量尾气的汽车车主处以最低50美元罚金或5天监禁处罚。洛杉矶深知雾霾对环境的破坏性和对人体的伤害性,面对这样的天敌,若不出台强有力的措施,治理雾霾就会成为一场口水仗,最后整个城市的市民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雾霾治理,地方主政者的鲜明态度是关键因素。《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中,作者在谈到洛杉矶强化雾霾治理时,对加州州长杰瑞·布朗赞赏有佳。杰瑞·布朗和加州空气资源局主席奎因要求:汽车制造商在1975年安装催化转化器并重新设计汽车引擎,在源头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这也导致一些创新的出现,比如“清洁燃烧汽化器”,可以减少引擎盖下汽油的大气混合燃烧后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杰瑞·布朗和奎因积极寻求新的能源技术,以解决石油危机。杰瑞·布朗不仅呼吁技术创新减少污染,还在生活观念变化方面给予市民鼓励。如,他建议加州居民尽量拼车或者乘坐公共汽车上班。为此,他还在洛杉矶圣莫妮卡高速公路开放了第一条“拼车专道”,该车道允许拼车和公共汽车可以比私家车更快的速度行驶。这种既省钱、又环保的出行方式,受到洛杉矶市民的普遍欢迎。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来自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努力之外,普通市民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本书“人民在行动”章节中,专门介绍了市民对雾霾治理作出的贡献。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期。在社会整体转型阶段,努力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是摆在地方主政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当然,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以牺牲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必然会接受时代的清算。
阅读《洛杉矶雾霾启示录》后,笔者认为我国治理雾霾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重视科学研究,上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面对席卷而至的雾霾时市民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的摸索,才发现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是污染的肇因,之后的控制都是围绕这个科学结论展开。没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做支撑,不仅污染控制的效果差,甚至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都是错的,甚至出现越治理越污染的局面。当前,我国在科学研究中,已经将雾霾的形成之研究纳入到重大课题中,并且将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和人才支持。
其次,治理雾霾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正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从洛杉矶第一次出现雾霾开始,谁也没想到污染治理工作时至今日还在继续。有的政府官员在公众面前信誓旦旦声称只要用几年就能治理雾霾,这种提法未免武断,显得有点盲目自信。洛杉矶的空气质量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相比之下,这座城市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污染控制的艰巨性。“短平快”和速战速决的心理,对于雾霾治理是不利的,只要抱着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雾霾治理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最后是需要采取联动方式,以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个部门通力配合共同治理污染。洛杉矶空气质量改善,不仅依赖环保单位,还要依赖研发机构、环保社团、产业部门等全社会的共同投入,上至州长、市长,下至普通市民,都对空气污染控制作出过贡献。
另外,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与污染源控制有关,也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有关。当前,对于公民而言,树立环保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是关键。(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