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5日,市委召开十届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将杨浦区作为重点区域之一,提出“聚焦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突出各自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城市更新,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市委重点课题组向全会提交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调研课题总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将本区定位为“万众创新示范区”。
目标已明确,具体的路该怎么走?60余名区人大代表日前集中视察本区科技创新工作进展,记者从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获悉,目前杨浦正积极勾画“3+1”科技创新路线图。其中,由区委政研室牵头、集中各方力量开展专题研究的《杨浦区加快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总报告》、《杨浦区加快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也已基本成型,将于7月提交区委全会审议。
据了解,“3+1”中,“3”指围绕知识技术的生产、配置、孵化三个环节,建设创新知识的策源地、技术转移集聚区、新兴产业孵化区,“1”指创新环境。
促进科学技术的生产,形成创新知识的策源地。杨浦将重点在本地知识溢出、外部资源集聚、前瞻技术开发三方面寻求突破:在促进本地知识溢出方面,进一步打破高校的体制机制壁垒,释放创新活力,重点开展“一圈、一廊、一谷、一园”建设;在外部资源集聚方面,吸引更多的中外创新机构集聚,构建更多的跨区域、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创新联盟,引导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区域创新网络;在前瞻技术开发方面,结合杨浦已有资源优势,聚焦光电集成、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超精密制造等领域,挖掘一批全国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促进知识技术的配置,打造技术转移集聚区。目前,杨浦已集聚了一批创新要素平台,如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上海知识产权园、上海联合钢铁、矿权交易所等。下一步,杨浦将重点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项目、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若干功能性平台建设,以更宽广的视野,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寻找到自己的坐标,促进创新技术在更广范围进行配置。
促进知识技术孵化转化,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区。为做大创新创业孵化器品牌与特色,杨浦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建设更多的孵化器,为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初期发展的承载地,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区:统筹利用土地、老厂房和各类园区资源,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腹地;(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孵化服务体系;瞄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大潮流、大趋势,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的新兴产业。
不论是创新知识的策源地,还是技术转移集聚区和新兴产业孵化区,都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如何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杨浦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构建更多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创业街区、创业社区。下一步,杨浦将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企业在众创空间建设方面的伙伴关系,鼓励已建成或待建成的孵化器载体,通过一定改造,促进内部交流和向社区融合渗透,为创客、初创企业提供会议交流、项目路演、活动举办等多功能的免费场所。同时,联合各方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
强化创新创业政策扶持,优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统筹投入机制,在资金投入导向上,从原来对个别企业的“一事一议”、“点对点”支持,逐步转向对整体发展环境建设的支持。
完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支持更多的天使投资机构和行业组织集聚,重点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搭平台、聚资源、做评估、找合作。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重点聚焦三类人才,即有创新创业经验的领军人才、技术运营类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等基础性人才。
座谈会上,代表们对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高地建设、互联网新业态下的政府管理机制以及如何运用科技进步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提高民生服务水平等角度,对进一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打造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提出了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