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敲开房门,87岁高龄的杜成有热情地出来迎接,还和老伴一起端出早已准备好的水果和冷饮招待记者。若不是杜成有头上、身上那一处处明显的伤疤,让人很难想象这位耄耋老干部究竟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过往。
“班长从刺刀下捡回我的命”
1928年,杜成有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小村庄,由于村庄从抗日战争伊始就有日本军队的小分队驻扎,因此杜成有幼时起便饱受日本侵略军的摧残,如今再提起日本侵略军所犯下的罪行,老人仍旧恨得咬牙切齿。
“当时我只有15岁,别的也不懂,只知道不参军、不赶走日本人,这日子就没法过!”杜成有愤怒地说。于是,当新四军游击队来村子征兵的时候,杜成有便毅然决然地和其他29位同乡一起远赴安徽,成为新四军2师4旅9团8连中的一名抗日战士。
参军不久,杜成有及其战友们就遭遇了一次与日本侵略军的血战。1943年,杜成有所在的连队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抢攻安徽副王街境内的一座山头,在这项任务中,杜成有身负重伤险些丢了性命。杜成有回忆说:“近身肉搏,被日本人的刺刀刺中头顶,受伤的一瞬间我就倒下了,是班长从鬼子的刺刀下捡回我的命。”
杜成有口中的班长正是当时混战中离他不远的王秦副,班长见杜成有还活着,小心匍匐过去背起他迅速撤离。这场仗打下来,全连100多名战士只剩下一半,与杜成有一起参军的30个同乡中也只剩下包括他在内的3人,这让杜老不禁感叹:“现在还能活着,就是幸福。”
血的教训不能忘
在接下来十几年的时间里,杜成有和他的战友们破坏过专为日本侵略军运送物资的铁路,从侵略军手里抢回属于村民的牛羊,也参与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获得的奖章和证书也数不胜数。
战争结束后,杜成有被分配到东海舰队2支队3中队28分队做教导员,负责保护福建厦门附近海域渔民的捕鱼安全,这也是杜成有在部队中站的最后一班岗。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腿部不幸受到重创,只能从部队转业,先后在福建武夷山林业局、物资局等部门担任要职,上世纪70年代才调回妻子所在的上海。
岁月如梭,战争的苦痛很快被和平年代的幸福取代,但杜成有始终觉得,战争历史不能忘,应该要让年轻人了解那些峥嵘岁月的不易,那段阴暗历史下前辈们的坚韧与勇敢。于是,2004年退休后的杜成有加入了平凉路街道讲师团,发挥余热,奔走于学校、社区单位、居民区之间,用他的亲身经历讲述着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侵略军的罪行,以及当时的国人怎样以坚韧不屈的精神,齐心协力打败侵略者,让今天的人们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这一讲就是十几年,直至去年平凉路街道考虑到杜成有年纪大了,照顾他身体,才让他退出了讲师团。但杜成有也没闲着,公园里、花园里散步锻炼时,他还是会跟感兴趣的年轻人讲讲当年的事。
如今,杜成有子女孝顺、儿孙满堂。他表示,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身体好一点,能有更多时间陪在老伴身边,因为他们新婚5天就开始了二十几年两地分居的日子。妻子王秉桂却说:“战争年代都不容易,现在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