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首先写活了江隆基的一生,用丰富真实的历史资料、生动鲜活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呈现出这位杰出教育家的真实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他是特立独行的,尤其在极“左”思潮肆虐的年代,更显现了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
作者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初期17年间大学校园里的风雨纵横,鲜活而具体。书中有大量感人的细节。一幕幕激烈的历史场景,一段段思想交锋的历程,一件件沁人肺腑的温暖记忆,透过作者生动的文笔展现开来,使之承载起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
在江隆基身上,集中了许多似乎矛盾又难以两全的因素。他有很强的自尊自爱,绝不搞特殊化;在权利与义务、接受组织照顾与承担责任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知道利害,却不肯牺牲原则以趋利避害;他不讲私交,不搞小圈子,能以德爱人,真诚地关心他人;他是党的老干部,又是知识分子、教育家,但他绝不以专家自居自傲,不以老干部身份去压制别人,恰恰相反,在党内他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平等对待他人,在党外他与知识分子情感相通,是他们真诚的良师益友。
传记围绕江隆基的最后14年——北大7年,兰大7年,记述了重要的时期里中国大学校园的风云变幻。书中不可避免地写了批“人口论”“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勾勒出了一大批各类学科形形色色的、可亲可敬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和反思了中国教育“左”的创伤,思索了知识分子问题。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是一本文学色彩浓厚的传记,在大量调查、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场景的形象性、逼真性,人物神态如画。此外,作者架构这一题材的能力也值得称道,所写人物和事件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地将江隆基的革命生涯穿插其间,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这位教育家、革命家的人生轨迹。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