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王戈 王作人 作家出版社

  江隆基早年就读北京大学,后留日、留德,回国后致力于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先后在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延安大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北京大学,后到兰州大学,都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传统文化的哺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的锻炼,铸就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真正价值。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规律。北大7年,他尊重马寅初、周培源、汤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办出了北大“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兰大7年,他排除各种干扰,不顾“左”的压力,为林迪生、左宗杞、郑国锠、朱子清、赵俪生等著名教授落实政策,办出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传记文学《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首先写活了江隆基的一生,用丰富真实的历史资料、生动鲜活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呈现出这位杰出教育家的真实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他是特立独行的,尤其在极“左”思潮肆虐的年代,更显现了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

  作者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初期17年间大学校园里的风雨纵横,鲜活而具体。书中有大量感人的细节。一幕幕激烈的历史场景,一段段思想交锋的历程,一件件沁人肺腑的温暖记忆,透过作者生动的文笔展现开来,使之承载起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

  在江隆基身上,集中了许多似乎矛盾又难以两全的因素。他有很强的自尊自爱,绝不搞特殊化;在权利与义务、接受组织照顾与承担责任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知道利害,却不肯牺牲原则以趋利避害;他不讲私交,不搞小圈子,能以德爱人,真诚地关心他人;他是党的老干部,又是知识分子、教育家,但他绝不以专家自居自傲,不以老干部身份去压制别人,恰恰相反,在党内他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平等对待他人,在党外他与知识分子情感相通,是他们真诚的良师益友。

  传记围绕江隆基的最后14年——北大7年,兰大7年,记述了重要的时期里中国大学校园的风云变幻。书中不可避免地写了批“人口论”“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勾勒出了一大批各类学科形形色色的、可亲可敬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和反思了中国教育“左”的创伤,思索了知识分子问题。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是一本文学色彩浓厚的传记,在大量调查、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场景的形象性、逼真性,人物神态如画。此外,作者架构这一题材的能力也值得称道,所写人物和事件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地将江隆基的革命生涯穿插其间,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这位教育家、革命家的人生轨迹。

  (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艺术
为了孤独的灵魂让时光重现
悦读汇
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03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2015-08-08 2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