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中国话剧意味着什么?中国国家话剧院对外合作中心主任、该剧中方制作人李东日前接受记者专访说,希望它为国内话剧演出树立一个新标杆,成为国有院团运营机制创新的最佳范本,并对中国戏剧走出去提供新的思路。
为什么是《战马》?
在英国的德文郡,酒醉的农场主买了一匹小马驹,他的儿子艾伯特给马取名乔伊并把它养大,在这个过程中跟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一战爆发后,农场主为拯救自己濒临破产的农场把乔伊卖给了军队。艾伯特为了保护乔伊,谎报年龄参军。在战争中,受伤的乔伊和艾伯特被送往同一个营地医院,并得以相认……
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与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在伦敦看过舞台剧《战马》之后,2011年将其改编成电影,次年,该片在中国上映。
2011年,在英国交流访问的李东和导演田沁鑫在伦敦西区第一次观看了《战马》的演出。“《战马》2007年首演后,因为实在太‘火’,就被安排在伦敦西区进行驻场演出。当时票很难买。”李东说。
他说,剧院引进《战马》的主要原因是该剧观赏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俱佳。“这个戏从老人到小孩都爱看,无论是视觉、故事、情感,全部都好。创作者是英国一流的艺术家,获得过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托尼奖。”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2015是中英文化交流年,早在2013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就公布了合作消息。李东说,本次合作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事业单位的性质意味着公益性,是以提供公共化服务为目的,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企业化管理是手段,可以让你的机制变得更有效率,使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能力更强。”李东说,剧院曾到很多国家考察,发现只有英国国家剧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性质相似,因此最适合学习。
据介绍,作为非盈利机构,英国国家剧院所有收入来源中票房占一半以上,一年合8亿元人民币;其次是各种基金的补充,最后为政府支持,且每年都在减少。
李东介绍,英国国家剧院的一个重要运作模式是创作出一部成功剧目后,即委托给商业机构去运营,剧院收取版权费。“所有的资金、体制都为解放创造力服务,有了创造力才能出现好的作品。”
此次合作也给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带来了用人机制的创新。“我们这次完全突破了原有的用人机制,所有演员的选拔标准就是英国导演的标准,第一次试戏的时候很多人不适应,完全没有挑上演员。第二次试戏才选拔完成。”李东说,此次所有的马偶操控演员都来自社会招聘,1500名演员经过一年的训练,最终20人入选。
“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
《战马》中文版本将成为该剧的第4个语言版本。李东强调,中文版不是复制,而是重新创作。“之前全部版本都是在同一文化体系下,《战马》中文版是跨文化的第一版。”
他表示,我国戏剧的走出去和国外优秀剧目的引进来,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所以走不出去,是因为缺乏国际人才,系统无法对接,这时候就要逆向思考,引进国外的优秀剧目。”
李东说,最佳的“引进来”方式不是简单的演出,而是通过项目合作,全方位建立一个海外的渠道和机构,找到和国外合作的中间点和可能性,磨合好了,再把中国的作品通过外面的渠道和人才带出去。
李东表示,我国戏剧难以走出去,技术是硬标准。“《战马》的英国制作人第一次来中国考察时,看完我们的戏剧,直接指出了很多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是硬伤,这意味着我国的制作水准不够,与国际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所以只能去做简单的东西。因此,想要走出去,必须要先引进来。”他说。
■白瀛 郭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