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上完《自然》大师写作班课程,听课的除了本市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还有加拿大、英国的留学生;5天上完“物理学前沿讲座”课程,白天听课、讨论,晚上根据要求查资料、读最前沿的科学论文,准备第二天讨论……复旦研究生院开设的FIST课程,试图用密集型大师授课的方式,补充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现有的不足。
所谓FIST课程,就是密集型、国际化、大师授课。2013年开始实施时,FIST课程计划只有40多门课,到今年则超过了100门。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时间只有一周左右,授课老师有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的两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千人计划学者等。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教授介绍说:“最初我们主要在夏季开课,每天不少于3个课时,学生可以跨院系甚至可以跨校选课,因为效果非常好,现在已经延续到正常学期,有些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一学期甚至会开好几次。”
研究生课程体系落后成全国高校难题
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原因之一就是课程体系落后,甚至不成体系,这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的难题。
今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公布了一份全国研究生课程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学生对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满意度非常低,有50%的研究生认为各个学段间课程存在低水平重复。有一半左右研究生认为当前课程教学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而这一问题甚至影响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质量--因为主要来自国内博士队伍的大学青年教师认为影响其学术成长众多因素中,“个人学术训练不足”排在首位,占39%。
虽然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关于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的规定,但是长期以来,研究生课程的体系和质量在高校一直是被忽视的一环。“现在大家都建研究型大学,研究成为学校最重视的环节,而研究生的教学则被忽视。”某高校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位学者告诉记者。
低水平重复和课程质量缺少监控困扰研究生培养
“今年,我的哲学导论课老师恰好在研究海德格尔,结果整整一个学期,他就讲海德格尔,却忽略了我不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上的也仅仅是公共的导论课。”复旦大学一名文科研究生抱怨道,而他所遭遇的也并非个别现象。长期以来,大学对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虽有要求,但实际上却缺少严格的考评和质量监控。
另外,研究生课程的因人设课,也成为高校研究生课程质量提升的一个障碍。比如,某高校从哈佛大学引进一位研究分子生物学的知名学者,他回国后要给研究生开一门分子生物学的课,系主任不可能拒绝;该高校再从剑桥大学引进一位分子遗传学大牛,他要开一门分子遗传学课程。结果是什么?学生悲惨地必须学两门一样的课,因为这两门课的重复内容太多。
钟扬教授说:“很多时候,研究生的课程并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包括教授们的授课内容,既没有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此导致的现象是:研究生课程体系根本无法与国际接轨,国外高校中普遍采用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在我们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上不存在。
有高校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研究生课程讲座化趋势严重,老师授课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甚至还不如本科生的课程。有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注意到,不久前网上在转武汉大学一名女研究生写的文章,她说如果自己的父母到大学来听10天课,一定会忍不住把她带回去,“其实她所说的并不过分。”这位负责人说。
复旦FIST课程向上海所有高校开放
“复旦大学尝试FIST课程,就是为了挤出现有研究生课程中的水分。”复旦大学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规定,FIST课程的每一门课由院系提出申请,每一门课的教师必须是在这个领域内有相当名气的学者,如果是校外教师,则院系必须配备一名本校教师共同开课。课程申请由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才能开课。
评审老师的标准是:是否千人计划学者、在学术领域内是否有足够的名气,“虽然未必名人就能上好课,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有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会更爱惜自己的名声。”钟扬说。
而评审课程的标准则是,这门课程是否在研究领域内有足够的领先性,并且是否在5天的密集授课时间内形成课程自己的系统性。
据悉,FIST课程实施两年以来,复旦整个课程体系都在发生变化,目前工程硕士项目也开始引进短学期密集授课的方式,半学期甚至一个月就结束一门课程。从今年开始,复旦FIST课程向全上海所有高校开放。■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