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菲利克斯·沃内肯和迈克尔·托马塞洛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幼儿自发帮助他人的实验。实验场景中,幼儿和母亲一起呆在房间里。一位成年人走进房间,怀里抱满了东西,挣扎着想要打开一扇柜门。房内没有人望向幼儿,怂恿他帮忙或求助。但却有差不多一半的幼儿决定伸出援手,主动站起来,摇摇晃晃走过去,为那个遇到麻烦的大人打开柜门。
达尔文曾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儿子威廉成长时的一些行为反应。威廉6个月大的时候,他已经能够感受他人的痛苦并作出反应
通过进化生物学、发展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获知,婴幼儿已经具备成年人所具备的一些道德本能,包括道德感、共情和同情、原始的公平意识、原始的公正意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最受欢迎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教师保罗·布卢姆所著的《善恶之源》,在向读者阐释人的道德本能时,强调可以从婴儿的道德本能来审视成年人的道德心理——成年人完全可能像幼小的孩子那样善良,但也会像孩子那样陷入道德有限、道德冲突。道德困境的奥秘其实恰恰在于此,保罗·布罗姆认为,人们如果要让自己拥有更为深刻的道德洞察力,提升道德境界和智慧,就必须超越婴儿期至成年期的道德局限、善恶局限。
书中介绍了耶鲁大学婴幼儿认知中心研究婴儿道德反应的方法和实验过程。实验证明了婴儿已经具备至少是初步的善恶判断能力;也证实了达尔文日记中记述的婴儿具有共情能力的结论。婴幼儿的分享精神甚至远远超出常人,一些孩子愿意跟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而那些不愿意分享玩具的孩子会招来父母批评,保罗·布卢姆认为这种批评可能并不公平,因为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同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车钥匙交给陌生人。
心理学家威廉·戴蒙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证明,婴幼儿还具备某种“平等偏见”,反对父母或实验者对在实验中付出更多努力的其他婴幼儿分配更多奖励。这事实上是人们期待平等分配本能的源头。“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证明多数人宁可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也不愿意接受他人安排的不公平分配;但与之同时,如果撤掉“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强制环节,随意指定分配者并允许其随意分配份额,大多数被指定为分配者的人会给予另一方较多的份额,而不是按照经济人的理性使对方的份额最小化。这说明公平意识会推导出慷慨的行为。
然而,如果在考察公平、平等价值的实验中,将分配品改为更能够牵动实验者独占欲望的物品,例如在儿童参加的实验中,将分配品换成糖果;在成年人参加的试验中,将分配品中的金钱数额大幅增加,公平和慷慨就大大弱化了。成为分配者的孩子会将更多糖果分给自己,成年人的自私倾向也变得更为显著。这正是保罗·布卢姆所说的道德有限。
有趣的是,书中提到了中国互联网近些年来颇为流行的“人肉搜索”,即网民扮演道义复仇者,就与自己完全无关的损害公共利益、伤害他人、践踏传统道德的个人或群体,发起人身攻击。这被保罗·布卢姆称为“利他惩罚”,可以认为这是基于道德共情、公正意识演化出来的行为方式,通过惩罚损害道德程序的他人来维护道德秩序。儿童也会参与“利他惩罚”,最常见的就是向老师或家长打小报告,仍是出于追求公正的诉求。
道德心理也有其阴暗面。一是特定背景下形成的道德偏见。在道德感、共情和同情、原始的公平意识、原始的公正意识等普世共同的道德本能之外,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还形成了大量的道德偏见。这些道德偏见的力量相当强大,以至于可以在低龄儿童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道德狭隘以及因此引发的厌恶感、清除行动。三是道德有亲疏。人们更倾向于帮助亲友。
要做一个好人,当然需要回归善恶之源,去洞察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的道德本能,这是人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我们还要冲突道德偏见、道德狭隘的束缚,增强对他人、其他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包容。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