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我国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近日,“泥泥狗”来到了上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同济大学博物馆,市民可近距离观赏这些神秘又“萌”的民俗艺术展品。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一般以黑色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此次展览呈现的“泥泥狗”作品约200件,大多由年近85岁高龄的河南民间美术事业的领军人物、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倪宝诚,历经半个多世纪走遍中州大地的山山水水,用心收集而来。
关于“泥泥狗”起源的传说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伏羲造“泥泥狗”的故事,在1991年出版的《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周口地区故事卷》中收录,有一个淮阳当地的传说,讲的是人祖伏羲和女娲兄妹在洪水过后结为夫妇繁衍了子孙,春天伏羲给儿孙们用嫩柳枝做笛子吹,到了冬天没有了嫩柳枝,于是便用泥巴捏成了葫芦状,并在泥葫芦上扎了眼,就有了声响,也就是后来的泥埙,最后这些泥玩意儿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另一种有关起源的传说是“泥泥狗”图像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