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威风凛凛的铜锤花脸、温婉动人的青衣花旦……在“情寓国风里,道存京韵中”京剧展示现场,孩子们身着戏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京剧表演基本功“唱、念、做、打”。近日,“智慧中华”杨浦区优秀文化传承教育现场展示会在区少年宫举行,400组家庭通过参加亲子游园会,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共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本次活动以“传承的力量”为主题,分为主题亲子嘉年华和现场展示会两个板块。外场的亲子嘉年华活动中,“浓情蜜意·文化迎新”非遗技艺传承体验、“浓情腊八·祈福迎春”主题亲子游园会、“传承匠心·一校一品”展示、“民俗·民风·民族情”杨浦区师生书画艺术作品展四个板块的50项体验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欣赏近景魔术、木偶戏、西洋镜,品腊八粥、包汤圆、写春联、剪窗花……浓郁的中国风蔓延在少年宫每个角落。“好吃好玩好看,传统文化真有魅力。”王晨同学一手拿着冰糖葫芦,一手攥着剪纸老师为他“剪”出的肖像高兴地说。
梦想剧场内,现场展示会在一曲大气磅礴的《丝绸之路》演奏中拉开序幕,紧接着杨浦区学生舞蹈团、合唱团、工艺社团及中原路小学等艺术团师生分别带来了《剪纸姑娘》、《巧手迎新年》、《海上童谣》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展演。
作为本次活动的亮点,现场还启动了《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微课程。据了解,该系列教材及微课立足上海 “非遗”文化资源,由杨浦区少年宫、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的青年教师、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历时600天共同参与完成,旨在进一步完善体制保障、课程辐射、师资培训三位一体的文化普及与传承体系,让优秀民族文化走进更多杨浦的学校、家庭和社区。
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浦致力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融入学校艺术教育常规。2017年,区域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学校覆盖率达100%,49所中小学校成为“民族文化基地校”,辐射6000多个家庭,20000余人次受益。尤其是杨浦区少年宫在推进区域非遗教育的过程中,与“一校一品”建设相结合,将上海本土文化艺术纳入学校的艺术特色发展中,培养了一批“非遗”小传人,助推了一批“非遗”特色项目和社团的产生。借由此次活动,希望广大少年儿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综合素养,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