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外生态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以英法德及日本为例

  ■李建华 文

  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英国、法国、德国及日本等国,先后都走过垃圾围城、臭河熏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历程。在民不聊生的生态灾难面前,这些国家被动地开始了环境治理,如泰晤士河、塞纳河、埃姆舍河、琵琶湖等,其治理的方法各各不同,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英国、法国,河在城市中央怎么治?

  全长402公里的泰晤士流经伦敦市区,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河流两岸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沿岸垃圾随意堆放。1858年,伦敦发生“大恶臭”事件,臭味源于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泰晤士河而挥发出来。这股恶臭被认为直接引起霍乱大规模传播的罪魁祸首,因为泰晤士河还是伦敦人的饮用水源地。

  政府开始治理河流污染。具体做法一是修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1859年,伦敦启动污水管网建设,在南北两岸共修建七条支线管网并接入排污干渠,减轻了主城区河流污染,但污水却被直接排入海洋(污染别处,后纠正)。再就是修建污水处理厂,一直努力到1980年代,该流域污染物排污总量减少约90%,河水重新变清。

  再者,从管理上狠下功夫。1955年起,逐步实施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1963年颁布了《水资源法》,成立了河流管理局,实施取用水许可制度,统一水资源配置。1973年《水资源法》修订后,全流域200多个涉水管理单位合并成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统一管理水处理、水产养殖、灌溉、畜牧、航运、防洪等工作,形成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还有,当局不断加大新技术的研究运用,污水处理厂从早期的沉淀、消毒工艺,到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成为水质改善的根本原因之一;泰晤士河水务公司引入市场机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发展沿河旅游娱乐业,仅1987-1988年,总收入就高达6亿英镑。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不断收紧入河排污的笼子,如废水必须达标排放,企业必须申请排污许可,定期检查,起诉、处罚违法违规排放等。

  经过治理,泰晤士河鱼类逐年增加。80年代后期,无脊椎动物达到350多种,鱼类达到100多种,包括鲑鱼、鳟鱼、三文鱼等名贵鱼种,水质和水生态恢复到了接近工业化前的状态。

  类似的还有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塞纳河巴黎市区段长12.8公里、宽30-200米。巴黎是沿塞纳河两岸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市区河段都是石砌码头和宽阔堤岸,三十多座桥梁横 跨河上,两旁建成区高楼林立,河道改造十分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严重污染以及缺乏生态考量的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崩溃。污染源主要有上游农业的化肥农药,工业企业大量排污,生活污水与垃圾随意排放,再加上下游河床的淤积顶托,塞纳河也曾经因黑臭而著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巴黎和伦敦一样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规定污水不得直排入河,并投巨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下水道,在原来完备下水管网基础上,增加人力、更新设备,配备了清砂船及卡车、虹吸管、高压水枪等专业设备,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等让管理维护升级;在上游,要求农业部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对50% 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实施脱氮除磷改造。

  再加上新建大型蓄水湖、修建船闸、建设二级河堤,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等,法国从全流域、全社会的大视野下综合治理,塞纳河水生态状况大幅改善,生物种类显著增加,鱼类由50多年前的4-5种增至20多种,其中包括鳟鱼、鲈鱼、白斑狗鱼和河鳗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种。

  德国的污水电梯、奥地利的生态河岸

  德国埃姆舍河全长约70公里,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其流域面积865平方公里,流域内约有230万人。150年前,该流域煤炭大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采空区比比皆是,这条河的河床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河流改道、堵塞甚至河水倒流的情况。19世纪下半叶起,鲁尔工业区的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遭受严重污染,脏水还漏进地下采空区,埃姆舍河成为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

  除了通常的做法外,针对流域采空区繁多的特点,埃姆舍河治理协会采取了污水电梯根治污染的做法值得借鉴。

  臭气熏天的埃姆舍河里有二战时期未爆的炸弹、罗马军团的帐篷,还挖出过古代德国的日用品和一根猛犸象牙。要清理河里、地下采空区的污水,污水清理系统需要河水保持流动,因此排污管的放置要保持千分之1.5的坡度,意味着每1000米的管道两端高差要达到1.5米。这样的高差对于整条河来说,管道的两端高度差要达到75米(相当于20层楼房),做不到。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工程需要3个提供抽取动力的泵站——即“污水电梯”,每个耗资5亿欧元,安装在地表以下45米的深处。“污水电梯”把掺杂着拖把、内裤等垃圾的浓稠污水抽进离心式水泵,送到地表,进入下一道程序——净化。除此之外,协会还在河道两边种植大量绿植并设置防护带,同时拓宽、加固清理好的河床,并在两岸设置雨水、洪水蓄滞池。经过艰苦的努力,目前流经多特蒙德市域的河道已恢复自然状态。

  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的治理在综合施策基础上,更加突出“生态治理”概念:建设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植物群落和储水带;基于“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在考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模拟自然状态,建成无混凝土河堤或混凝土外覆盖植被的生态河堤。

  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使用。维也纳周边山地和森林水资源丰富,其城市用水99%为地下水和泉水,维持了多瑙河的自然生态流量。维也纳严禁将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多瑙河,废污水由紧邻多瑙河的两座大型水处理中心负责处理,出水水质达标后,大部分排入多瑙河,少部分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此外,严格控制沿岸工业企业数量并严格监管。

  日本琵琶湖生态治理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琵琶湖的环境综合整治。琵琶湖面积约670 平方公里,是京都、大阪和神户大都市圈的“母亲湖”,也是拥有约400万年历史的物种宝库,但随着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湖水水质恶化、富营养化,水华及淡水赤潮频发。

  琵琶湖流域面积占滋贺县行政区总面积的93%,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主打水环境和水生态两张牌,在构建了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效地控制了流域点源污染之后,在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方面也实施了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治理对策。在“母亲湖”计划中,环境社会学家出身的滋贺县知事嘉田由纪子等政府官员大力推进环境科普与绿色发展转型,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用科学的生态方法使“母亲湖”计划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川端式水池”和摇篮水田工程是最为典型的生态方法,前者是被当地居民普遍接受的一种生活用水净化体系,后者则成为人们追求人水和谐恢复生态的典范。

  健康生态系统概念在琵琶湖早已深入人心。琵琶湖的主要水源针江靠近比良山系,山上积雪融化成清泉,经针江汇入琵琶湖。这一地区的居民家里,家家都是三段式的水池,称作“川端”。这是针江地区自古以来独特的生活用水设施,第一段水池称“元池”,池中的水可直接饮用;“元池”的水流入第二段的“壶池”,供洗菜、洗脸等;第三段为“端池”,人们在里面刷洗炊具等。从“端池”流出来的水汇入自家门前的小河,最后流进琵琶湖。最近30年来,当地居民通常在自家的“端池”里饲养鲤鱼,池水中的菜渣、米粒就成了鱼的养料,鱼吃了食物残渣,水质就净化了;居民洗脸刷牙也只用天然材料的肥皂和牙膏,由于洗衣服要用到化学洗涤剂,于是洗涤污水就被引入卫生间, 最终将流向市政管网集中处理。

  “摇篮水田项目”则是滋贺县实施稻田生态系统修复的另一成功案例。日本与中国一样拥有悠久的稻作文化,然而,伴随着人类对稻作经济效益提升的不断追求,通过各种工程手段一味地提升各种灌溉的效率和稻作的高产,昔日鱼虾嬉戏的稻田渐渐变成了单纯的稻谷地,由于食物链缺失了,化肥和农药残留也逐渐进入到人类的食物链当中。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生态学家与农户密切合作,通过构筑河流进入稻田的渔道、推广无农药无化肥栽培等措施,帮助鱼类进入水田产卵繁育,终于恢复了在生态理念统领下的鱼稻共生模式。经过30多年的努力,琵琶湖重现昔日的碧波荡漾,全流域河网生物多样性的不断恢复也在演绎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曾经的生态教训主要源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及污染,如早期水利及环境治理的工程至上主义,反而损害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治理的成功经验在于多学科联动、多管齐下实现了以流域为单位的综合良性治理。发达国家走过的生态弯路,值得我们仔细考量,汲取教训,借鉴经验。比如其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这恰恰是我国制度的天然优势;转变发展观念,摒除惟数字是瞻,由片面追求“总水面率”“人均湿地、人均绿化、人均水面积”等,转为尊重自然规律的环境网络化、系统性恢复与保护,放弃直立河岸、河堤铺装等,为生物栖息留出空间,以利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总而言之,生态文明要用生态的办法,要尊重自然、自然而然,要有“天人合一”的思维,不能让功利目的压倒了生态文明的内在规律和需求。(同济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国外生态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那年,初登讲台
25年巨变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国外生态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2018-02-03 2 2018年02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