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8岁,当婆婆已有18个年头了。自把儿媳妇娶进门,我们就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生活中不能说没有一点矛盾,总的说还是很和睦的。18年来我和儿媳妇之间没有红过脸、没有斗过嘴、没有置过气,关系越处越融洽。除了我的儿媳妇明理懂事有孝心外,作为当婆婆的我,平时也还真的要讲究点说话处事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特别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指导”如何当老人的“至理名言”,恰恰是一些需要破除的认识误区,还真不能盲目轻信。
儿媳妇是家庭中应得到尊重的一员——需要破除的“误区”之一:把儿媳妇当“亲生女儿”
这种说法不现实,儿媳妇就是儿媳妇,怎么成了“亲生女儿”了呢?或许这些婆婆们的出发点、动机是好的,但正是这样的出发点和动机,成了后来发生“口角”的原因。不是经常能听到一些婆婆们对儿媳妇们的不领情而抱怨:“我把她当亲生女儿待,可是她还……真是不知好歹。”女儿是你生下养大的,知根知底,有些话当讲不当讲的,讲了就讲了,多一句少一句,重一句轻一句,无所谓。即使是女儿冲撞你几句,你也不会往心里去。可是对儿媳妇就不能这样随便了。儿媳妇要不是因为嫁给了你的儿子,起码在进门之前和你没有一点关系,彼此之间也不甚了解。儿媳妇进了门,就是家庭中的一员,相互平等,需要尊重。不能就因为你当了婆婆,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说她不是你的亲生女儿,就是对亲生女儿,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也要学会尊重对方。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大一点的事情可以先和儿子说,由儿子去和儿媳妇沟通,在了解了儿媳妇的基本态度后,再视情况决定说还是不说、该怎么说。有些事情,需要和儿媳妇直接说,也要注意用协商的态度,委婉地表述。
我的孙子长大了,小时候的衣服不能再穿了,放在家里占地方,我就想做公益活动捐出去,或者送给有需要的邻居家一些。这要是女儿的东西,我就可以作主处置了,但处理孙子的东西我就得和儿媳妇协商。我征求她的意见:“你儿子的一些旧衣服不能穿了,你想不想留着以后给你的孙子穿?”儿媳妇痛快地告诉我:“这还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太占地方了,你要能处理就赶快处理掉。”得到了儿媳妇的认可后,我便把多数衣服捐给了贫困地区儿童,挑几件送给了邻居,并特意说那是我儿媳妇让送的。邻居见了我儿媳妇连声说谢谢,儿媳妇也高兴,不但觉得我很尊重她,而且还密切了与邻里的关系。
适应特点——需要破除的“误区”之二:对儿媳妇的“缺点”要“包容”
持这种观点的婆婆看来似乎很宽容,很大气。实际上一上来,就居高临下地把儿媳妇置于与自己相对立的方面。我不是袒护儿媳妇们没有缺点,凡是人都会有不足之处,当婆婆的就没有缺点吗?
问题是怎么一上来看到的就是儿媳的“缺点”呢?儿媳究竟有哪些缺点?真的是儿媳的“缺点”还是老人们的“偏见”,这些都是值得重新认识的。如果认识不清,你所要“包容”的所谓的“缺点”,往往会成为后来引发矛盾的“炸点”。多少年来,对人的看法,我们形成了一种极端的思维:要么是优点,要么是缺点;不是优点就是缺点,不是缺点就是优点。而且这种对所谓缺点或优点的区分,全凭自我的喜恶。其实,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什么优点、缺点,分那么清干什么?家里又不是选拔干部的场所,家庭是奉献亲情爱情的地方。与其说什么要包容所谓的缺点,还不如说要适应其特点。儿媳妇从小到大20多年,养成了适应她自己家庭的一些习惯,无所谓什么优点和缺点,只是一些特点而已。无论是爱吃个零嘴,还是双休日睡个懒觉;也无论是丢三落四东西乱放,还是穿过的衣服不攒够不洗,都是一些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是个性特点而不是什么优缺点。是应该如何去适应,而不是所谓的“包容”或“宽容”,更不要因“看不惯”而企图去“改变”或“改造”。井井有条是一种生活态度,率性随意何尝又不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的多样性,习性的多样化,是一种常态,不需要上升到“优点”、“缺点”的层面来评判。
我家儿媳妇单位食堂的饭菜贵,又不好吃。因此中午饭都从家里带,我每天晚上都要准备几个菜,在全家用餐之前,先把儿媳妇爱吃的菜挑几样留出来,供她第二天上班时带。有时,或者是外出开会,或者是同事间有聚会,我精心准备的饭菜她没有带走。没有带就没有带,剩下了就剩下了,用不着唠唠叨叨去说一些“不带也不打个招呼,我白给你准备了”之类埋怨的话。要想到她白天工作那么多,下班回家还要监督孩子学习,辅导作业,忙到很晚,有些小事情顾不了那么多也不算啥事。所以,无论带还是不带,我照常天天准备着。不带剩下也不要紧,到中午热热,我和老伴吃掉不就结了,多大个事嘛。
亲情是无价的——需要破除的“误区”之三:“多出点钱”
儿媳妇进门之后,很快会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生孩子。有了小宝宝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许多当婆婆的,在为了看不看宝宝,怎么看宝宝的问题上很纠结,甚至弄出新的矛盾来。
有的婆婆为了省事,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来处理。宁肯花点钱请高价月嫂,请保姆来服侍儿媳妇和孙儿,自己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虽然为此花了不少钱,但还是落下了不少的“埋怨”。儿媳妇责怪婆婆在自己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却不见婆婆的踪影。小宝宝长大了,越来越可爱,但见了奶奶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不但不让亲不让抱,连“奶奶”都不叫。为此很多婆婆很伤心,说自己花了不少钱,怎么还不落好。我要对这些姐妹们说,亲情不是花了钱能买来的,是需要经营和呵护的。我的小孙子一生下来我就带,吃喝拉撒,样样都管,在朝夕相处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增进感情。孙子现在上高中了,一米八二的个头,早上上学出门时,必要叫一声:“奶奶,我上学去了!”这种感情不是能用钱买来的,亲情也需要平时的“浇灌”。在花钱的问题上,许多好心人也劝老人们,不要花光了,要看紧一点。这有一定的道理。花钱一是要量力而行,二是要看是否急需,三是要留下养老钱。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只要给儿女们讲明了,儿女们也能理解。但真没有必要像防贼似的防着自己的儿女和儿媳妇,搞得神经过于紧张。也有人一再强调儿孙自有儿孙福,告诫我们不要干预太多。但什么事情都不能绝对化,我和许多带孙儿的姐妹都有这样的体会,带孙自有带孙乐。过去这儿疼哪儿痒的,一带孙儿,什么病都没有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贱皮子”吗,那我要说,值!累并快乐着。这是许多不带儿孙的婆婆们享受不到也体会不到的。今天的婆婆是由当年的媳妇熬成的,今天的儿媳也终有做婆婆的一天,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完全没必要成为水火不容的“天敌”。
家是你唯一可依靠的港湾——需要破除的“误区”之四:“优雅地退出”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观点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少管儿女的事,要“优雅地退出”。
有些老年人,满世界跑,主张余生就是吃喝玩乐,把钱花光;要“潇洒”地活着,白天打打麻将,晚上出去跳广场舞,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油瓶倒了也不扶。这样做,真能给自己带来欢乐么?中国有句老话:“外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就因为家里有亲人,有亲情。失去家人陪伴的纵情游玩,甚至“有家不能归”的滋味,真的那么好吗?我持怀疑态度。我有一个很好的姐妹,为了怕和儿媳妇起矛盾,影响家庭和睦,她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周游世界。偶尔回到家里后,儿子和儿媳妇对她不冷不热的,敬而远之。她很想不通,问我这是怎么了?她委屈地说:“我都主动躲出去了,给他们自由,怎么还对我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呢?”我对她说:“家庭和睦是需要经营的,婆媳关系是需要维护的,躲避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俗话说的好,不行春风,哪有秋雨。
我儿媳妇在单位当个小头头,管点事儿,她得知我退休前也曾担任一些小职务,管过百十号人,所以在工作上遇到一些难事,不知道怎么处理好时,便会跟我说一说,我也很乐意帮她分析,传授一点我的经验和体会,出点主意。一来二去,婆媳关系越处越融洽。在这里,我要对老姐妹们说,你可以出去,旅游、玩、跳舞、打牌都可以,这毕竟也是老年人娱乐养生的一种方法。但无论怎么说,家才是你最温馨的港湾,才是你最终的归宿,是永远不能“退出”的,无论你有多么“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