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每年的3月1日是上海市遗体捐献者纪念日。
今年3月1日,区红十字会组织近50名遗体捐献实现者家属和登记者,在上海市福寿园红十字遗体捐献人文纪念园开展纪念活动。在刻有实现者名字的纪念碑前,人们献上鲜花,在纪念树上系上黄丝带、千纸鹤、纪念小灯笼和寄语卡片,表达了对捐助者的敬仰和感谢之情。
随着杨浦区红十字会对遗体捐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市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杨浦市民了解和理解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并加入遗体捐献的队伍,作出向死而生的奉献。
截至2017年底,杨浦区共有1594人登记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实现捐献共计300人;器官捐献登记184人,实现捐献22人;角膜组织捐献登记271人,实现捐献9人。登记数和实现捐献数在全市中心城区均名列第一。
三对夫妻携手登记捐献
去年,10名六、七旬的上海老知青组团在杨浦区红十字会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成为2017年杨浦区红十字会第一批办理遗体(角膜)捐赠登记的志愿者。不愿透露姓名的他们表示:“这是我们对社会、对国家最后的奉献。”
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来登记的十名老年志愿者中有三对是夫妻。
第一对夫妻是在听到遗体捐献宣传后,就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他们充满爱心的行为也得到了唯一的女儿的理解和支持。女儿觉得尊重父母的意愿,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同时她也跟着父母登记了遗体捐献,表示要像父母那样做一个乐观坚强的人,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第二对夫妻都是党员,先生曾经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年过60岁的他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在生活中主动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他和妻子商量,要为遗体捐献的事业作表率。没想到妻子十分理解他、支持他。夫妻俩还经常在老同事、老同学、亲朋好友中义务宣传捐献遗体的意义。
第三对夫妻退休前分别是中学教师和企业会计,最初为捐献遗体(角膜)的问题发生过分歧。丈夫认为过世后还能留给子孙后代做点好事,改革殡葬的旧俗,何乐而不为?妻子则认为社会上捐献遗体的人不多,为什么要强出头?何况自古以来人都讲究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岂能随便捐献?而当他们通过查阅捐献遗体(角膜)的实例,不仅能让受用的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也能留给捐献者家人精神上的安慰。经过多方沟通和了解,他们最终加入捐献者队伍。
捐献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老知青捐献志愿者中,有的在捐献登记之前经历了重重困难和障碍。其中一位在提出想加入遗体捐献的志愿者队伍时,遭到儿子儿媳的一致反对。老知青坚持说:“我的身体我自己做主,不要你们来管。”但是捐献遗体的后事都需要子女来执行,难以实现两全。其他志愿者得知情况后一起帮忙做晚辈的思想工作。子女虽受传统观念影响,怕背上一个“不孝”的骂名,但最终还是选择支持父亲完成心愿。
另一位年近70岁的老知青告诉记者,儿孙往往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尽孝,却忽略了老人的真正需求,希望家人和社会能够多理解和尊重老人的“生死观”。“其实,我们捐献遗体最初的想法就是转变传统思想,既然做出了选择,无怨无悔,也将是人生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