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宵佳节,这条路“节味”别样浓

  ■毛信慧   种楠

  3月2日是传统的元宵佳节。这天,上海市十大景观街道路之一的苏家屯路,成了灯和人的海洋。“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的景象,让穿梭期间的市民仿佛又找回了那记忆中的灯火辉煌。 

  当天,一年一度的四平“元宵行街会”在这里举行。活动以“我们的节日:春色满乾坤,睦邻共团圆”为主题,来自全市各区县的非遗保护项目,以及杨浦各街镇的优秀文体团队纷纷参与其中。全长不到300米的苏家屯路两旁,挤满了前来凑热闹的男女老少。 

  行街会共分为“民俗之美传九州”、“非遗之风暖申城”、“文化之光耀杨浦”、“睦邻之花遍四平”四个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大众展现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喧天锣鼓,第一篇章“民俗之美传九州”, 围绕中华民族传统的舞龙舞狮、接财接福、踩高跷、划旱船等表演,还有小丑杂耍穿梭其间,热闹非凡。 

  第二篇章“非遗之风暖申城”中,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非遗项目竞相亮相,金山打莲湘、颛桥镇转伞、闵行鲤鱼跳龙门、崇明新河镇艺术团等,将传统经典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同台竞彩,各展所长。 

  “嘿哈嘿哈……” 伴随着一声声雄浑有力的唱和,代表杨浦码头文化的上海港码头号子出场了。“文化之光耀杨浦”章节所展现的是杨浦特有文化。眼花缭乱的扯铃,轻盈曼妙的舞姿,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 

  行街会的最后一个篇章“睦邻之花遍四平”,由辖区内幼儿园、大中小学校及留学生们组成的文明校园联盟方队,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由社区文体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基层方队,彰显了“睦邻社区”的人文风采。伴随着喜庆的鼓点声,四平路社区腰鼓队的队员们压轴出场,她们的表演融入了民乐、舞蹈等海派新元素,既不失传统的大气,又带给观众新潮的感受。当乐声响起,鼓手手中的鼓棒立即变成了灵动的精灵,红色的丝带也随着节奏起舞,除了击鼓敲棒的动作之外,每位成员还需要不断变化队形。参与此次行街展示的各个队伍中,有好几支队伍是“土生土长”的社区团队。四平秧歌队作为居民自发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每年都参加元宵行街活动。退休居民宋阿姨说,两年前她在家门口的舞台上看到了秧歌队的表演,深受震撼,于是也报名参加,曾经零基础的她现在已经能够手把手地教新队员动作技巧了。 

  除了行街展示,本次闹元宵行街会还设有民俗展示一条街,让市民可以体验民俗项目。四平的一大非遗项目布堆画,发源于堆绣,起源唐朝,流行于清朝,解放初期濒临失传,现经非遗传承人王励新的改革,在原有堆绣的基础上丰富了制作材料、精细了制作技艺,衍生创造出布堆画,在上海地区传承、推广、发展。其作品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娇艳的牡丹、活泼的动物、五光十色的水果、风情万种的人物和烟雾袅绕的山水画等,连齐白石的虾趣图都能完美表现。 

  杨浦大龙灯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灯彩,原用来迎接春节,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由于其具观赏性,娱乐性,祈福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在宫廷及民间渊源流传。传承人李政三十年前开始对灯彩制作技艺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其以大型龙灯见长,还擅长制作各类立体动物灯,对宫灯的制作也颇有心得。 

  上海花样经是上海剪纸艺人走街穿巷、设摊卖艺时的口诀和唱词,其特点是边剪边唱,在剪花样的同时唱出相关的花样经,这种边剪边唱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剪纸艺人的传统生活习俗。传承人郑树林熟练地掌握“花彩艳”、“十二月花事”等几十首上海花样经,并增加表现新生活的内容,赋予了上海花样经新的活力。 

  此外,香囊、剪纸、房式蛋雕、京剧脸谱制作、麦秆画、微雕、竹笔逆锋倒书、瓶中船模、江湾面花等制作技艺也一一亮相。 

  华灯初上时,苏家屯路上亮起了形式各异的上百盏华灯。其中不少还是居民亲手制作。早在几周前,四平路社区23个居民区的居民在杨浦大龙灯非遗传承人李政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民俗彩灯。憨态可掬的金鱼灯笼,雍容华贵的宫灯,一个个精巧美观的灯笼,星星点点地点缀着街头,带人们找回那久违的元宵“节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元宵佳节,这条路“节味”别样浓
杨浦时报焦点07元宵佳节,这条路“节味”别样浓 2018-03-06 2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