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每逢周五下午,定海的社区居民又多了一项文娱活动——到定海路街道第一睦邻中心多媒体室观看老电影。观众大多来自社区的老年人,一起回味回味老电影,再聊聊年轻时的生活,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睦邻中心开放后,附近的老年居民几乎天天来此参加活动,时间一长,居民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社工姚慧林告诉记者,许多老人向她透露,年纪大了走不动路,去电影院也不方便,希望能在家门口的睦邻中心看到以前的经典老电影。
老人们提出了新想法,但睦邻中心活动的场地和时间安排都是固定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办?如何在活动安排已经饱和,硬件条件又有限的前提下,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姚慧林索性将自己的办公地点搬到了睦邻中心现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大调研”工作。在这段时间,他实地了解睦邻中心各活动室的运营情况,对人流量和活动时间做了详细统计。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发现形体舞和欢乐排舞团队重叠了,这两个团队成员是同一批人。
经过多方协调,在得到居民认可的前提下,街道合并了原先的同质化活动。腾出周五下午这一时间段,用来播放老电影。
听说睦邻中心要播放老电影,居民们纷纷前来捧场,一时间高朋满坐,首场电影放映结束后,居民纷纷表示 “没看够”,于是睦邻中心决定将老电影播放改为常规活动,此举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目前,睦邻中心播放的大多数是爱国题材的电影,根据居民需求还增加了点映功能。“自从睦邻中心播放老电影之后,我们谈论的话题就更多了,生活更加丰富、充实了。”张阿姨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诉求也逐步从物质层面转换成精神层面。如何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定海路街道社区自治办负责人表示,将在满足社区居民共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活动内容,让社区充满温度、更有活力,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