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上海邂逅莫高窟

  ■云轩

  不必越过山川湖海,在上海,你就能感受到来自敦煌莫高窟的震撼与绮丽。近日,“丝路敦煌·幸福生存”文物展在上海中心开幕,百余件代表丝路文明的展品悉数亮相,不少展品都是首次到沪展出。

  近距离感受墙壁中的博物馆

  此次展览中等比复制的三个洞窟(榆林第29窟、莫高窟第220窟、莫高窟第285窟)都是敦煌中有代表性的精华洞窟。与以往的临摹复制的洞窟不同,此次复制的洞窟系敦煌研究院采用高清数字所复制,更接近洞窟的真实原貌。其中榆林第29窟是采取了新技术后的首次对外展示,集中体现了敦煌研究院近年来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展现了“数字敦煌”的魅力。

  该洞窟除了佛教题材外,也有不少民族传统神话的呈现。在壁画中,可以看到手持矩规,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形象,可见他们作为创世之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人还有对自然神的崇拜信仰,雷公、电母、风神、雨师的形象都出现在壁画上,此外还有佛教的飞天和道教的羽人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莫高窟第220窟是莫高窟最具有代表性的初唐洞窟之一,它是由表层宋代绘制千佛剥离后发现的。在该洞窟里,可以看到大量有关音乐、舞蹈的图像文献。壁画人物身上精美的服饰体现出唐代丝织业的发达,也说明丝绸之路带给敦煌的繁荣。据记载,当时上元灯会的繁荣景象以长安为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壁画下方的大型舞乐场景据说就是根据上元灯会的场景创作的。莫高窟壁画记载的乐器达到44个种类,在该洞窟中,可看到手鼓、排箫、笛、古琴、琵琶等。两边的六幅胡旋舞人物形象可以连成完整的舞蹈动作,从中可见舞者使用脚跟跳舞,这也是胡旋舞的一大特色。

  榆林第29窟保存了大量的西夏历史文化遗迹,窟内遭受了不同的损害。在壁画中,可以看到西夏供养人的形象,以及用汉字偏旁组成的西夏文字。在门的右侧有女供养人的形象,为研究西夏妇女风貌及衣冠服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见证丝绸之路交流

  此次展览由7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考古所、甘肃省简牍馆、兰州市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及清水县博物馆)联手参展,展品跨越丝路文明等各个历史时期,清晰地展现丝路文明的发展脉络。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代表仰韶文化的对三角纹彩陶体、西汉镇墓辟邪的木独角兽(西汉)、中国邮政标志的“驿使图”墓砖画、唐代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以及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幸存的经书等。其中,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铜奔马为首次来沪亮相,也是中外罕见的艺术珍品,它还有个更为人们熟知的名字——“马踏飞燕”。铜奔马曾于1983年从众多的精品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旅游标志,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珍贵文物。奔马头部顶戴花缨微微左扬,昂首扬尾,尾打飘节,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飞鸟之上,飞鸟展翅,惊愕回首,显示了奔马快如飞,神速超越的意境。它的出现,和汉武帝远征匈奴,通西域交通,设河西四郡,并不惜代价远赴大宛获求“汗血宝马”有关。

  北朝时期的东罗马鎏金银盘是非常罕见的丝绸之路遗珍,盘内圈外缘饰细小联珠纹,内周环列十二个头像,为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十二神,中心为酒神狄俄尼索斯。盘底圈足内有一行虚点錾刻的铭文,另有刻划的粟特文铭文。它是研究中西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体积最大的展品——复原“西戎贵族出行车舆”则展示了我国目前最新考古研究的成果。马车上的纹饰受到欧亚草原文化影响,上面的金箔、银箔则采用中国传统錾刻工艺,马车牵引方式也来自中国特有的方式,它为研究古代车舆制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展览为期十个月,除了实物展品外,还用裸眼3D技术呈现了莫高窟第003窟中的千手观音像等。据主办方介绍,展览从每天早上8点30分到晚上8点,凭票入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在上海邂逅莫高窟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艺术03在上海邂逅莫高窟 2018-05-19 2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