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碧心可鉴 华章传诵
——观电影《邹碧华》有感

  ■周夏雨   蒋鑫涛 文

  邹碧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于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所热爱着的世界,年仅47岁。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有多璀璨?

  他出生于江西的小县城,考上了中国最负盛名的法学重镇之一的北京大学。他拥有博士学位,学识渊博,思辨能力超群,善于观察且热爱钻研,曾有出版著作17本,刊载论文41篇,研究成果影响甚广。他曾赴美国考察,带回《关于美国法官助理制度的考察报告》和《关于美国联邦法院内部职责分工及法官辅助人员配制方法的考察报告》。他主持着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工作,引进“权重”考核机制,给中国司法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与革新。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有多勤奋?

  他每天晚上能读完两本书,只睡四五个小时,还保持着第二天的精神奕奕;他会在开会前半个小时到,到了就在车里看书写东西;在担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期间,他的下班时间越来越晚,晚上九点、十点、十一点,甚至直到凌晨三点……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人生”,以此勉励着自己,也勉励着千千万万的学生。

  他璀璨的人生紧紧围绕着法律,他把努力与勤奋全然献给了法律,他在司法蓝图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不曾想这样热烈的生命竟然戛然而止。

  邹碧华的逝世震动了整个中国法律界,无数的人追悼和缅怀着他,缅怀着这位始终对法律抱有崇高理想和无限热爱的法官。

  时值邹碧华逝世三周年,电影《邹碧华》的上映让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这位令人景仰的法官之生平,深刻感受他高尚的精神魅力,并以此激励我们在建设更美好法治国家的路上不断前行。 

  电影中,感人至深的片段颇多。印象最深的即是邹院长在领导司法改革小组艰难探索改革道路时,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接踵而至,改革方案一改再改,小组成员叫苦不迭,而他更是加班加点工作。他时时刻刻思考着改革方案的完善,应同事所请出门透气吹风时,他的大脑也高速运转着。就连无意中看跳水赛事直播,也能立刻联想到新方案。司机接到信息说今晚不需要接邹院长回家时,在空荡荡的法院大楼门口抬头望了眼邹院长的办公室。办公室明亮的灯光像是黑夜里的一簇火苗,燃烧得耀眼而温暖。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那天早上,他坐在车里看见上学的儿子,在渐远的汽车里喊了一句“大风,生日快乐”,儿子望着车离去的眼神和还未完全绽开的笑容。在儿子期望和父亲聊天时,他正在努力办好每一件案件,因为“将来我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在儿子等待父亲回家一起庆祝生日时,他正在司改路上,伴着办公室里明亮的灯光,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他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不可否认,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叔本华说,不是时间在流逝,而是我们在流逝。我们流逝了生命,收获了人生体验。

  邹碧华,流逝了生命,收获了人们对他法律精神的崇敬,收获了一批批受他影响和鼓舞的法律人,收获了司法改革探索中的更进一步。

  邹碧华用他对法治理想、对司法工作、对法官职业坚定的信念,用他不浪费每一秒时间的勤奋与努力,用他强大的精神世界和乐观开阔的心态,充实了他匆匆流逝的生命,书写了一幅最美丽的人生画卷。他熊熊燃烧的生命在司法蓝天中绽开最灿烂的烟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家务活
碧心可鉴 华章传诵
红嘴蓝鹊(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春天的话语权
走进梦绕魂萦的阿里山
雨中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碧心可鉴 华章传诵 2018-05-19 2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