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豫沪少年伙伴计划”持续发力
加强交流互访 推动两地教育发展

  ■记者 王修远

  本报讯 近日,新江湾城街道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江湾书院的老师带领河南省修武县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前往新江湾城湿地写生采风。

  活动伊始,由江湾书院的刘文明老师进行现场演示,寥寥几笔,一株活灵活现的铜钱草便跃然纸上。孩子们兴奋地围到他身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也逐渐放松紧张的心情。“刘老师,写生为什么要在外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

  “远处树木郁郁葱葱、白鹭在水泽中自由嬉戏,生态廊道另一侧笛声袅袅,在新江湾城湿地这些都是很好的写生素材。在这里孩子们欣赏自然环境之余,也能开阔视野,增强对自然的认识。每一次户外写生都会成为最难忘的美好回忆。户外写生更能让学生在掌握绘画技法的同时,心灵受到大自然的陶治。”刘文明说道。

  位于修武县的云台山,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秀丽,自然风光像是一块蕴含丰富宝藏的“富矿”。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下,修武县云台山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从没有体验过写生绘画的乐趣。同样来自修武县,如今在江湾书院任教的项宁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山区师资力量紧缺,班主任往往要兼任好几门课的老师,所以通常美术和文化课无法面面俱到。学生马灿灿表示:“我之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上海,没想到上海不仅满是高楼大厦,河边的花、草、树木也很美,我们家乡的水会比这里绿一点,但是没有白鹭这些水鸟栖息。”

  此次访沪的学生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为了让他们在上海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主办方将16名河南籍学生安排在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旗下4所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家里寄宿,与上海“小囡”同吃、同住、同学习。其中一位修武县学生告诉记者,刚开始住进别人家里并不适应,但是志愿者家庭在衣、食、住、等方面无不细心照料,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渐渐打开了心扉,并同上海学生成为了知己好友。

  据悉,2017年12月31日,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和河南省修武县签订了“豫沪少年伙伴计划”公益项目协议,拉开了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与河南省修武县合作交流的序幕。今年5月7日,“豫沪少年伙伴计划”启动仪式在云台山镇中心学校举行。这不仅是两座城市友好交往的体现,更是修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豫沪少年伙伴计划”由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主办,旨在促进两地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两地青少年结成伙伴、感受文化、住在一起、学在一起、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城市的孩子了解认识农村的现状,学习艰苦朴素的作风,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山区孩子了解接触城市生活和建设新貌,触摸现代城市生活气息,树立改变家乡面貌的使命感。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校长贾晓岚表示,在这群孩子的眼中,上海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借着“世界环境日”这个契机,将这群孩子带到具有“生态绿宝石”之称的新江湾城湿地,在这片大自然中,也让他们感受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就在眼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图说
加强交流互访 推动两地教育发展
就业直通车 畅通求职路
柔肩担道义 纤手绘和谐
提高应变能力和自救自护能力
长阳创谷开了家“解忧杂货店”
杨浦时报民生·社会04加强交流互访 推动两地教育发展 2018-06-12 2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