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步道已达639条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3年底的1.72平方米增加到1.83平方米。这0.11平方米的增量,来之不易。
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彬介绍,近年来,新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被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确保了每年实事项目按时完工。市民健身步道项目在政府实事项目市民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截至2017年底,本市累计建成社区健身苑点13103个、市民球场473处、市民健身步道639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8个、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6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在增加体育场地面积的过程中,各区深入挖潜、做出特色。闵行区率先在全区街镇都建立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崇明等区自行车绿道建设富有成效;宝山、嘉定等区把握工业转型契机,利用厂房、仓库建设体育设施积累了经验;静安等区积极试点“共享球场”管理模式,通过设施改造实现标准化、智能化的线上远程管理;杨浦区在市民健身房管理中引进“乐刻健身”模式,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既方便了市民,又提高了服务质量。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有缺口
目前,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4年的38.4%上升到42.2%,各类人群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上海全民健身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场地设施供给依然不足。
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虽然逐年增长,但低于北京、天津、广东、江苏等省市,中心城区健身场地设施供需矛盾尤其突出,人均不足1平方米。而且室外场地设施占比较高,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综合性室内健身场所数量较少,存在场地设施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另外,一些体育设施陈旧老化,一些居民区体育设施损坏后未能得到及时维修,个别公共体育场修缮维护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运营的信息化手段滞后,使得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今年3月至5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 《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执法检查和审议工作,对全民健身进行系统“体检”,倾听有关市民体育健身的问题。市民反馈意见较多的还包括健身设施开放不够。一些公共体育场馆未完全做到全年向市民开放和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日未免费向市民开放。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积极性不高,开放情况不均衡。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上海全民健身发展的瓶颈,下一步也将成为政府部门要补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