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进入盛夏时节,气温进一步上升。持续高温会使一些人感觉心绪烦躁、情绪压抑。专家提醒,这是“情绪中暑”的表现,应从注意饮食、调整心态等方面预防。高温下,人体能量消耗较大,营养代谢也可能发生变化。营养专家提醒,夏季膳食更要讲究合理搭配,科学补充膳食营养。
边吹空调边“中暑”?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博士朱龙告诉记者,中医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大家比较熟悉,多是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天在空调房,也容易得“阴暑”。
朱龙解释说:“‘阴暑’又称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表现为头痛身重、四肢酸痛、怕冷发热、无汗等,有的还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经常在空调屋子里待着的人,虽然看起来没有受热,但按照中医的理论,无节制吹空调,寒湿聚集于体内,身体失去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一没运动,二没出汗,体表的邪气不能很好地排出,肠胃中的邪气也没能很好地运化排出,就会造成‘阴暑’。”
除了长时间在空调房外,从门诊常见病例来看,不少患者夜间露宿室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快速饮进大量的冰镇饮料,或者睡觉时用电扇强风对吹,当时是舒服惬意了,但时间久了就可能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也会引发“阴暑”。
朱龙提醒,预防“阴暑”,要注意不能过于贪凉,忌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保持房间适当通风;还要节制生冷饮食和大汗之后冷水淋浴,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
朱龙建议,随着一年中最闷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大家可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为适宜的时候,多去室外做一些运动,适当地出点汗,让身体适应季节,增强调节能力。
饮用绿豆汤需“节制”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日前收治了一位喝绿豆汤“胀肚子”的患者。
日前,家住福州市仓山区的廖女士因为肚子胀得难受来到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淑娇问诊后发现,每到夏季,廖女士都有熬绿豆汤给家人饮用的习惯。但就在前一个星期,廖女士在下雨天回家后喝了碗绿豆汤就感觉胃有点不舒服,胀胀闷闷的,晚上甚至还拉肚子,对此廖女士也没当回事。连着几天,廖女士不仅每次喝绿豆汤胃就难受,甚至连吃饭都没了食欲。
陈淑娇说:“绿豆性寒,引发廖女士食积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其饮用绿豆汤过多损伤了脾阳。因此,建议廖女士进行中药调理的同时,要从日常饮食等方面进行多方调理。”
陈淑娇提醒,绿豆性寒,过量饮用会导致胀气,损伤脾胃,引发食积症状。因此,夏日即便爱喝绿豆汤,也要适当控制饮用量,成人一周喝2到3次,每次一碗为最佳。还要注意的是,绿豆汤空腹饮用会对脾胃造成伤害。另外,经期女性、寒凉体质者、虚弱体质者尽量不要喝绿豆汤,孕妇也需在医生指导下饮用。
科学补充膳食营养
新桥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建介绍,暑天出汗多,人体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可能由此造成低血钾现象,进而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中暑等症候。夏季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等,大葱、芹菜等蔬菜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专家提醒,夏季暑热,肠胃功能可能受影响,因此在饮食方面,细粮与粗粮要适当搭配,建议早上吃面食、豆浆,中餐吃干饭,晚上喝粥。
王建还特别提示,在茶叶里加点“料”,有助于防治中暑和热感冒,取茶叶3克、食盐1克,同放杯中,用开水冲泡后饮服。盐茶具有明目消炎、降火化痰的功效,可防中暑,还有助于缓解咳嗽、牙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警惕“情绪中暑”
重庆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专家戴光明介绍,炎热夏季,在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等情况下,人体会处于“易激惹状态”,“情绪中暑”发生的比例会明显上升。
据了解,出现“情绪中暑”的人,有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爱发脾气等表现,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厌食症的人,或性格内向而又脾气倔强的人,容易出现“情绪中暑”等问题。
专家建议,预防“情绪中暑”,要保持心态平和,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听轻松的音乐,或静坐沉思,降低“心理热度”。要学会心理调适,有情绪问题时,多向朋友、亲人倾诉,努力做到静心、安神、息怒。在保证作息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尽量减少太阳暴晒。
此外,专家还提醒,夏日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荤腥、辛辣食物,多喝水,这些都有助于清心解暑。
谨防“热射病”
盛夏时节,不少人冒着酷暑从事室外作业,一旦发生中暑,很多人都觉得是“小事”,降降温多喝水就好了。然而,日前福州市第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位因中暑引发生命危险的患者。
6月25日,患者陈某冒着大太阳在一处铁路附近清除杂草,下午四点突然昏厥晕倒,浑身发热,被工友紧急送医,随后转诊至福州市第一医院。
福州市第一医院主治医师杨延辉说:“陈某被送到医院时神志昏迷不清,伴全身发热,体温接近40℃。急诊医生紧急做了物理降温和补液等处理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在做了各项检查后,显示患者多脏器功能出现异常,心肌功能、肝功能和肾功能都出现了受损的情况,综合一系列指标和症状,医生诊断陈某患上了‘热射病’。经过一周的抗感染、护肝、营养心肌、连续血液净化等多项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目前已经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陈某告诉记者,当天天气非常热,他想尽早把活做完,从早上开始几乎没有休息,干起活来也忘记喝水。到中午时分,已经感觉有些疲乏,头也有些晕,但是想到再干一阵子就可以提前收工,就继续强撑着做工,没想到后来就两眼发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杨延辉介绍说:“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热和意识障碍为特征,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人体器官受损衰竭。热射病的病死率极高。”
据介绍,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热射病”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户外或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户外工作者、高温作业者是热射病的发病重点群体;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例如体质比较差的老人、小孩、产妇等,在通风条件比较差、湿度环境比较大的环境中发病。
杨延辉提醒,如在高温天气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症状时,要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出现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用冷水反复擦拭皮肤,进食含盐饮料以补充水和电解质。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陈弘毅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