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环保袋

  ■赖云龙 文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于是,大量的“环保袋”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发“环保袋”热。各种展销会上购物、参观时送你一个;新的商店开张的时候,挂着缎带的礼仪小姐在门口派发;单位里有时组织集体活动时每人一个;公园内、广场上、大型商场前,政府机关或相关单位设摊庆祝某个节日时印有纪念、宣传口号的“环保袋”随便发发;商店里推销商品时扫一扫二维码,营业员会热情地送你一个;超市里买一组新品种的酸奶,营销员在边上递上环保袋的同时笑容可掬“大叔,好吃再来”;遇到校庆,校友们人手一个,环保袋里还有印刷漂亮的校史资料;社区里组织创建文明小区、平安小区或提倡垃圾分类时会有楼组长上门发一个环保袋,里面放着一些宣传小册子,偶尔还有一支牙膏等生活小用品。环保袋有棉布的、帆布的,有可折叠成皮夹子形状的;旅行社发给游客的环保袋压缩后是一个颜色鲜艳的“草莓”,很有创意。一时间环保意识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家庭和个人。一个三口之家,一段时间下来,来自方方面面的五彩缤纷、大小不一的环保袋倒也蛮“可观”的。

  终于有一天,夫人在家里清理物品时发出了一道不容置疑的命令:“这么多环保袋有什么用,留几个就可以了,其他统统都给我扔出去。”我连声说:“好的,好的。”然后,将环保袋全集中在一起。但是,望着这些崭新的没有用过的环保袋,随便扔出去也似乎不“环保”,想到我经常要去菜场买菜、到商场购物,便灵机一动,我何不也来个“送环保袋行动”呢。于是,我去菜场或外出购物就多带几个环保袋。

  刚开始,在菜场周边,我每遇到一个人便羞涩而轻声细语地递上一个环保袋,人们用好奇的眼光看了看我,走开了。一天小菜买下来, 一个袋子都没有送出去。

  看来,这件事还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是个技术活。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有选择地送。看到有人手上拿着几个装满东西的塑料袋并且是老人,便热情地喊一声“老师傅”,随后递上一个环保袋帮他装好。我的“雪中送炭”,让人很高兴,说“谢谢侬”的人明显多了,我的自我感觉也好多了。

  其实,每个人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人“半信半疑”,一位老太太接受了环保袋后和颜悦色问我:“要钱吗?”;更有的人“满怀戒备”,尽管双手拿着不少零零碎碎的东西,迎面走来,但当你热心地欲送给他袋子时,他一脸紧张且铿锵有力说“不要、不要”,很快躲闪开来;还有一次,我边说“送你一个袋袋”,边欲递上时,对方没有说话,也不马上接受,而是警惕地先环顾左右前后,从上到下把你打量一番。

  当然。也有幸运的事,送环保袋,得以与“失联”四十余年的“发小”重逢。一次到一个距家较远的大型超市采购,排队结账时,见前面一个人的购物篮内有不少商品,我习惯性地说:“我给你一个袋袋装装。”对方显然很高兴而又充满感慨地说:“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四目对视时,他惊喜地喊了一声我的小名。“称名忆旧容”,我也很快认出了他。小时候,我们俩人时常在弄堂内寻找对方的路上,形影不离地一起顽耍嬉戏或淘气作祸。童年的回忆是一道永驻心田的风景。我和发小在茶室落坐,为久别重逢兴奋欣喜。这大概是“送环保袋行动”给我的回报。

  “送环保袋行动”有了始料不及的收获。使我感受到了陌生人之间互动的微妙、有趣。看到了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里遇到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帮助”时,即刻体现出的反应。也从一个侧面观察到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每每当别人愉快接受了我递上的环保袋后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被人信任是幸福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渔人码头
送环保袋
留存在杨树浦路的纺织记忆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送环保袋 2018-07-14 2 2018年07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