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矫正中心为“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举行心理辅导课
科学开展特色分类教育

  ■记者 杨晓梅

  本报讯 8月3日,一堂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以下称“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课在区社区矫正中心举行,50余名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活动主题为“向贪婪说再见,让我们探索自己的内心”,旨在帮助上述社区服刑人员正视自己,疏导压力,缓解焦虑,更好完成矫治工作,重新回归生活和工作。

  课堂上,心理咨询师通过向社区服刑人员展示各类图画,让其从中选出最感兴趣的一张并进行解读,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展示最真实的自己。“这叫做投射技术,通过看图折射内心,他们在解读图画、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会把内心感受说出来,这对他们其实是很大的释放。”心理咨询师汤老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此次心理辅导课程是区社区矫正中心今年开展的“向贪婪说再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项目中的其中一课。此前,区社区矫正中心还邀请了区检察院金融科检察官为辖区内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了以“贪婪的游戏”为主题的专题分类教育。

  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法集资案件往往受害人数众多、经济损失巨大,有着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目前,杨浦在册社区服刑人员中共有66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占在册总数的18.23%。许多因非法集资获罪的人,仍有少数人依旧会重蹈覆辙,作为社区矫正机构,如何对这类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是放在我们面前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据此,今年1月,区社区矫正中心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大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示,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中以“80后”居多;多数人有较好的学历背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普遍存在趋利、投机心理;1/4人仍处于待业状态,部分人劳动手册被扣押,无法正常就业等。

  结合该类社区服刑人员实际需求,区社区矫正中心充分整合区域法律实务、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等有效资源,与区检察院、区人社局等部门,上海浦谐律师事务所、优益调解中心等社会组织深入沟通与合作,为更加科学有效开展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分类教育,实际解决该类人群困难创造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区社区矫正中心对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的犯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法律、心理、就业、道德、金融等针对性的系统课程,帮助他们深刻认清该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调整过往趋利、盲从、投机的心理,重塑道德观念,以合法手段谋取收益,预防和降低非法集资重新犯罪风险。

  据悉,接下来,区社区矫正中心还将组织非吸类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治课堂、爱心孝老公益活动等系列分类教育活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为居民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图片新闻
科学开展特色分类教育
将学生领入“税收知识”的大门
校企联手共研新药
冒用他人驾照上路被拘留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科学开展特色分类教育 2018-08-07 2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