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凭票供应的生活用品可真多,就连最普通的“木材”也要凭票才能买到。
回忆当年为了买木材做家具,所经历的故事,使我记忆犹新。
我们家住在机院大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兄妹三人,大哥是70届,为了我能分配在上海工作就报名到安徽广德县去插队落户。几年后大哥来信说在当地木材市场搞到点木料板材运回上海,好给家里做点家具,要我在上海去买点能做家具的木方子。
我赶紧四处打听“政策”,知道凭户口簿可以到当地所指定的木材店按照家庭人口的多少分“大户”和“小户”一次性按计划供应可购买木材。我家五口人应是“大户”。
我事先打听到杨浦区可买到木材的店,回忆起来这木材店好像就在唐山路霍山路附近这一带,具体门牌号实在想不起来。
利用调休我请了假 ,一清早,推上自行车,特意带上母亲隔天晚上给我准备的一根捆木材的麻绳和一瓶水,再带好户口簿,吃了口早饭就出门了。
初春的清晨还真有点凉意,马路上静悄悄的,人很少,我加速前进,一方面运动可以出汗抗寒,另一方面早点能排上队。
十多分的路程眨眼就到,离木材店一个拐弯的时候隐隐约约就能听到人们的说话声,当我冲到的时候发现已有二十多人排上队了。一看表才6点30分,随后三三两两前来排队的人越来越多。
木材店要早上八点才开门,大家没事就开始闲聊,来排队的人大多数都是中年人,听他们议论的话题可以知道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说夏天快到了买点木材做个纱门、装个纱窗,有的说做一个小方桌夏天摆在弄堂里吃饭……
木材店的大门是高高的两扇对开大铁门,右边的那扇铁门上开了一个可以从里面打开小窗口,左边的那扇铁门上还多开着一道小门。听排队的人介绍大铁门只有晚上送木材的大卡车来的时候才打开,小窗口是专门给我们买木材的人排队登记用的,小铁门在把买好的木材送出来的时候才会打开。
上班的时间到了,小铁窗准时开启,排队的人们都显得好兴奋,喧声四起,大家手持户口簿一个紧挨着一个,我回头一看排队的队伍好长,都看不到尾。
买“木材”的流程很简单,从小窗口递上户口簿在户口簿的最后一页用一个小长方形刻有“木材”两个字的图章盖一下就行,再交上8元钱(大户),开一张收据,给一张写上你名字的小纸条等在外面,小铁门一开,叫到名字的递上纸条上去认可,然后一捆“木材”被甩了出来,小铁门顺势“咣当”关上再等下一位。
发送“木材”的是一位纺织厂已经退休的老职工,穿一身纺织女工的劳防用品,唯一区别的就是戴着一副涂有塑胶的纱手套。每次开门送出的时候,外面的男士们都会大声喊到“阿姨阿姨帮帮忙”,她总是微笑着用大嗓门回答“大嘎放心,我有数了”。
每捆“木材”都是提前一天按照重量一捆捆扎好,所以“发放”进度还是挺快的。“领”到“木材”的人们并不是特别高兴,而是看着这捆“木材”发愁。怎么了呢?只见有人打开“木材”一看真寒酸,每捆“木材”里只有一根可以利用的木方子,其他都是废旧木料,而且长短不一,厚薄不均,歪歪扭扭,白松木、榆树木、杂木都有,还有拆下来的椅子、凳子腿、课桌台面,甚至还有木门板被卸下四块分别放在四捆“木材”中,简直就是一堆烧火用的“柴板”,哪能指望这些木材做“家具”。
但是不管这“木材”怎样,在当时的年代能买到也算是好东西了。
看到自己那捆“木材”时,我也没心思再去打开。
我直接把“木材”结结实实捆绑在自行车上正准备推着回去,排队的人群忽然“骚动”起来,大家的目光都“移动”到大铁门上,“吱丫丫”大铁门慢慢打开,一辆“翻斗车”上平放着两块长约3米,厚度有5公分,宽度达到30公分的木方,整块木材没有结疤,木头的两端还涂有红漆标记,徐徐的被人牵引出来,哇!“红松”“这可是红松啊”人群中懂行的人大声嚷开!
只见一位中年男子穿一套中山装,戴着一副眼镜,胖乎乎的脸,笑眯眯迎接上去,在他身后有一人还拉着一辆“黄鱼车”,他们把“木材”搬上车,扬长而去,原来这人是用“华侨劵”买的“木材”。
回到家,已经晌午,肚子早就饿慌了,大口吃着午饭,看到辛苦买到的“木材”心里还真是美滋滋的。
不久,计划供应的“木材”由于物资短缺停止供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