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年来说,足蹬红白色回力球鞋,搭配运动服,是一种时尚潮流。然而,这个国货老品牌曾沦为地摊货无人问津,直至2008年,回力鞋在欧美市场热销,随后又在国内焕发生机,成为民族品牌的商业传奇。
说起这些年的起起伏伏,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东十分感慨:“回力曾从高峰跌落,经历了一次破产、三次转型,现在终于凤凰涅磐、强力回归。除了始终坚持品牌文化、发扬工匠精神,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还离不开税收优惠的一路扶持。”
杨卫东介绍,回力鞋业始创于1927年,新中国成立后,与国家体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回力鞋业专门成立了一支设计团队,为女排国家队订制专用跑鞋,设计人员频繁往返京沪,根据女排队员在训练比赛中的穿着效果反复研究修改。“1981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轰动全国,她们脚上的回力鞋也成为一代国人的珍贵记忆。”
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回力受到知名国际品牌和新兴国内品牌的冲击。由于依然采取大批发为主的传统营销模式,生产商和批发商两头挤压,产品利润率持续走低,加之市场上假冒产品泛滥,生存空间逐步压缩。2000年2月,上海回力鞋业总厂宣告破产。
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5月,上海华谊集团通过结构调整,全新组建了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延续了回力的命脉。重组后的回力大胆进行了尝试转型,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产业链阶段交由社会资源解决,而自身则是牢牢把握技术研发和市场网络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阶段。这期间,回力一方面不断推出多款新品,购买了先进设备,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引入回力鞋的设计中,并对经典产品进行研发升级。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进项抵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营改增等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力促进了企业营销模式转型和技术创新。”公司财务经理蒋华告诉记者:“从2000年到2017年,回力在原产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75万元,税务部门累计为企业落实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34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额达263万元,极大减轻了企业发展中的成本负担。”
2016年5月,随着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抵扣范围扩大了,抵扣项目也增加了。蒋华回忆说:“2017年,公司抵扣17%税率的进项税额高达1.48亿元。我们充分利用这笔资金扩大再生产,开发了电绣、热压、高频烫塑等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税收改革让回力得到了实惠。”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减税降负力度持续加大,回力享受到了更多的税收红利。蒋华算了一笔账:“5月增值税新政策落地,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由17%调减为16%,我们成为直接受益者。按2017年企业增值税缴纳数据测算,税率调低1个百分点将为我们减负80多万元。节省下来的钱正好用于改进生产工艺,使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向中高端延伸。预计今年的产量将比去年提高20%左右。”
蒋华告诉记者,这些年除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纳税服务举措,也提供了诸多便利。“杨浦区税务部门为企业量身订制了‘政策礼包’,当我们遇到涉税难题时,税务部门的专家团队还提供预约上门服务,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避免了税务风险。” 他说,“现在公司财务部门的办税人员也越来越轻松了,大多数业务都能在网上办税服务厅操作,连申领发票都不用跑税务部门,网上申请后可以直接邮寄到公司。特别是今年的汇算清缴实现了电子退税,方便快捷。”
“可以说回力得以起死回生,在于自身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杨卫东表示,这几年,回力鞋虽然没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厂,广告投放也较少,销售收入却节节攀升。从2000年的亏损破产,到2017年销售收入突破8.3亿元,销售数量更是达到了2亿双。除了线下销售力的强力回归,回力更是瞄准时机进军电商业务。2017年,天猫平台销售额突破1.1亿元,回力品牌再一次成为公众追捧的“潮流”。
杨卫东透露,接下来,回力将在产品创新上再进一步,将智能穿戴设备作为下一个突破口。他坚信,唯有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才能把“回力”这个金字招牌做出金字价值,做“国人的鞋”、走向“世界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