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平路街道获评2018-2020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据介绍,此次全市获评项目共有40个,四平路街道作为本区唯一一家入选的乡镇(街道、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社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此次四平的成功获评有赖于社区对“元宵行街会”、“江南丝竹”、“海派布艺”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要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必须吸引各个群体都能广泛参与进来,这样才能焕发出生命力。”秉承这一理念,四平路街道近年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渊源,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快推进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民族文化遗产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打造全民参与的民俗盛会
全长395米的苏家屯路是上海市十大景观道路之一,这里是一年一度的杨浦区元宵行街会举办地。正月十五,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舞龙舞狮、接财接福、踩高跷、划旱船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小丑杂耍穿梭其间,热闹非凡。还有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非遗项目竞相亮相,金山打莲湘、颛桥转伞、闵行鲤鱼跳龙门等节目同台竞彩,各展所长。
“元宵行街会”自2005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并在最初单一的行街展示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融入了非遗集市、美食一条街、传统文化演出、元宵赏灯会等项目,逐渐发展成为辐射杨浦乃至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现的都市民俗节庆盛会,向市民呈现出一副立体、动态的闹元宵民俗文化画卷。
“四平的居民群众在这场民俗盛会中不单单只是观众,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四平路街道文化办主任戈云峰介绍,其中不但有江南丝竹、传统戏曲等社区民俗团队参与行街展演,还有来自大中小学的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参与其中。此外,居民亲手制作的花车和彩灯也是每年元宵行街会上一道亮丽风景线。雍容华贵的宫灯,是居民们在杨树浦大龙灯非遗传承人李正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的。有的宫灯上还装饰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则是四平海派布艺班学员们的杰作。
2015年,“元宵行街会”被评为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民文化节“优秀项目奖”;2017年“元宵行街会的保护与传承”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案例。
今年,街道还将紧邻苏家屯路的抚顺路打造成为“非遗一条街”,集中展示非遗特色项目。剪纸、瓷刻、布艺画、棕榈编、麦秆画、京剧脸谱制作、江湾面花、杨树浦大龙灯、蛋雕、漆画、香囊制作技艺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学习互动。
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走进社区的中小学,悠扬的乐曲不时飘散而出;课堂上操着标准普通话的孩子们还能来上一段上海说唱。为培养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四平路街道与辖区中小学校开展共建,成立了“四平社区文明校园创建联盟”,依托联盟平台,将非遗的“种子”撒播进校园。
据了解,目前街道共有四项非遗保护项目,其中“元宵行街会”和“江南丝竹”为市级保护项目,“海派布艺”和“瓷刻”为区级保护项目。
江南丝竹是民族器乐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乐种之一,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奏时,风格优雅、曲调婉丽,富有江南秀美之风。
江南丝竹在杨浦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前身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杨浦区引翔港一带的“沪东国乐研究会”。为更好地传承保护江南丝竹这一传统民俗音乐,培养和选拔非遗传承人才,街道于2006年组织了一批江南丝竹爱好者,成立了四平江南丝竹队,并由江南丝竹国家级传承人周惠担任队长。目前这支队伍由周惠先生亲传弟子、江南丝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阮弘女士担任艺术指导,并每周举办活动。
此外,街道还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铁岭中学、杨浦高级中学等分别设立了海派布艺和江南丝竹非遗传承点。街道牵头将江南丝竹引入到了各个中小学校,设立江南丝竹兴趣小组,组建校园江南丝竹乐队,定期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排练指导,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江南丝竹的小小爱好者。2015年,四平青年江南丝竹队应邀前往日本大阪参加第四届中国音乐汇演活动,被活动组委会特别授予优秀演奏奖。在二师附小和同济小学,上海说唱班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指导老师戴叔培是一名社区志愿者,曾多次在上海市市民文化节上海话比赛和曲艺比赛中获奖。在他的指导下,二师附小上海说唱班获得上海市少年宫赛事二等奖。
为作品展示交流搭建平台
非物质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街道依托高校优势,加强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将社区内10座电话亭打造成全国首创的街头美术馆,邀请同济大学博物馆、设计创意学院共同参与,以这种创新形式将海派布艺、泥泥狗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展现在社区居民面前。该项目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周洪涛领衔,经过艺术家的策划,四平社区内的10座电话亭完美升级为街头美术馆,让市民可以零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
近年来,街道多次应邀参加长三角及市区各类非遗交流展演活动,通过互相交流,扩大眼界,学习外区县、外省市非遗项目的优秀技艺和传承保护的先进经验、做法,提升团队的整体表演水平和项目传承保护能力。2017年,街道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举办了“十指春风,布艺掇英”上海市民布艺(创意)作品大赛。活动得到了全市16个区非遗保护分中心和6所大专院校的支持与积极响应,从各区征集遴选出布艺制作爱好者作品426件,并最终评选出39幅优秀作品。为期2个月的公开展览,吸引了近万名来自全市的布艺爱好者观摩,充分展示了海派布艺的独特魅力。
戈云峰表示,为进一步扩大传统艺术项目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传承和普及传统文化艺术的队伍中来,今年在四平路社区还将举行2018第二届长三角市民海派布艺(创意)作品大赛;联合工会系统,在辖区企业组织成立白领曲艺社,推广上海说唱、沪剧等传统艺术项目;向社区开放四平非遗展厅,扩大受众面,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