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能不能讲人文情怀?
刘禹锡有没有亲戚叫刘禹铁?刘禹金?刘禹银?许多学生上复旦大学化学系王全瑞老师的课时,会大笑着冒出这样的问题。
原来,上化学课讲到专业名词,王老师“岔”出去讲古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他接着说,“醅”字左边是“酒”的右半部,右边像一个酒坛,大家回想下,所有跟有机化学里的名称有关的、跟酒有关的,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酉”?比如醇、酸、酚等等。将专业名词与对汉字结构的剖析结合起来讲解,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掌握专业名词的分类。
王老师还有“伏笔”:“这首诗题中提到的刘十九,叫刘禹铜,金银铜铁锡的‘铜’,正是刘禹锡的堂兄,俩人都很出色。刘禹铜家族同辈排行十九,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为什么刘禹铜的诗文成就没有刘禹锡高呢?因为铜是29号元素,锡是50号元素,锡的金属活性高嘛。”一番话引来满堂笑声。“理科,特别是有机化学这门课,能不能讲人文情怀、能不能浸润传统文化?我觉得能。”在王全瑞看来,课程思政,首先应该学习的是老师,需要用心备课、融汇创新,挖掘学科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
数据库课程“以行立言”
“数据库课程有很多实验要求用软件,从去年开始,我们把实验需求平台软件全部换成了国产的。”课程负责人丁祥武老师在课堂上,把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细细告诉青年学生。
他说起行业内“大牛”专家冯玉才的经历。当时冯玉才去一家大钢铁厂学习工作,正逢国家花了几十亿从外国引进轧机自动化生产线,有一幕情景深深刺痛了他——外国技术人员安装完成后,立刻当场销毁了三卡车的资料。他意识到一定要做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付诸行动。半年间,他啃下3000本英语技术资料。经多年磨砺,终于成功。如今,基于这项技术的自主创新成果,已在国内20多个重要行业投入使用。讲述行业前辈曲折而励志的经历,将民族精神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这样的课在学生心底引起共鸣。“与当年相比,我们的国产信息技术上来了,有许多更符合中国的使用需求。”丁祥武说,课堂使用的软件平台更多地支持国产,而且做下来效果非常好,这就是一种以行立言、一种有意识的引导。
目前上海已启动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通过分层分类的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所有高校已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