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物业管理跟不上,是老旧小区的“通病”。如何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大桥街道幸福村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三双眼”交叉紧盯,提升小区垃圾分类实效,引导居民逐步养成源头分类、定点投放的好习惯。
发出“温馨提醒”的感应眼
“您已进入监控区域,现在不是垃圾投放时间,请您在规定时间内投放垃圾,并做好垃圾分类,谢谢配合!”5月9日上午9时50分,在周家嘴路3338弄林厦小区,居民王阿姨正准备扔垃圾,却被垃圾箱房的“感应眼”瞄中,听到劝阻声后,她拎着垃圾袋匆匆返回。这个电子感应眼是幸福村居民区党总支为该小区新安装的“科技神器”。感应眼在非重点投放时间段开启,及时捕捉靠近垃圾箱房的居民,通过录制好的语音发出“温馨提醒”。
林厦小区是售后老公房小区,共有600多户1000多人,老年人占比较高。小区配套的垃圾箱房偏小,经常出现垃圾外溢、超时投放等现象,垃圾分类工作面临多重难题。“五一”长假后,借鉴外区经验,幸福村居民区购置了电子感应眼,由社区干部提前录好“温馨提醒”,安装在垃圾箱房上方显眼处。“苦口婆心劝十句,不如感应眼提醒一句,电子感应眼装上后,效果非常好,乱投放垃圾的居民越来越少,垃圾箱房也干净多了。”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员告诉记者。
幸福村居民区已将这一“科技神器”在幸福村、明丰苑等小区推广使用。
“动真格”的执法眼
当天上午,有几位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在林厦小区垃圾箱房周边巡逻,他们来自大桥街道城管中队。城管执法人员进小区,介入垃圾分类管理,这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垃圾源头分类、定点投放管理是“动真格”的。
林厦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常驻,日常管理存在“短板”,幸福村居民区通过“借力”,指派居委会干部会同城管中队,对薄弱小区开展定时督查。
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管队员在日常巡逻中,以开展宣传教育为主,普及《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强调垃圾分类投放的意义,促使居民群众从理解和认可,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同时,边宣教边执法,对日常巡查、监控视频中发现的、部分拒不配合垃圾分类管理的居民,城管队员采取“一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处罚”措施。“三次行政处罚将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平台,促进小区居民自觉遵守管理,规范自身行为。”大桥街道城管中队负责人姜卫忠介绍。
天天“开箱”的巡查眼
9时35分,在垃圾分类管理员按时关闭垃圾箱房后,幸福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郑恋咏重新打开箱房,仔细检查一遍,确认垃圾干湿已分离、每只垃圾桶已合盖、箱房内部已消毒、电子感应眼已到位。像这样“蹲守箱房”,她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收获的不仅是小区面貌的改观,还有居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林厦小区仅有两个垃圾箱房,相对1000多名居民的配比,资源很紧张。“没有特殊的事情,我天天来开箱检查。”郑恋咏表示,薄弱小区的垃圾分类管理,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对于蹲守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幸福村居民区开展了网络“道德评议”活动。“垃圾分类每天都在宣传提醒,还有人无视规章制度,太不应该了!”“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在居民代表、党员、楼组长参与的微信群里,大家对监控视频反映的偷倒垃圾行为进行评议。
实施一个多月后,林厦小区环境面貌大为改观,赢得居民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