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旨在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先溶栓再取栓和直接取栓的疗效。结果发现,对于因大血管闭塞而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与在4.5小时内先静脉溶栓再取栓的患者相比,直接进行腔内取栓的患者在功能预后方面并不比前者逊色。
这项研究耗时4年,团队联合了全国18个省市的41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共同开展研究,总共统计了656例患者的数据。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国人的中风风险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25岁以上中国人一生中患中风的风险高达39.3%,即每10个25岁以上的中国人,就有近4人受到脑卒中威胁。这个数字明显高于世界卒中总体年发病率。
目前,针对因大血管闭塞而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用的诊疗方法是,先采用静脉溶栓药物,再使用微创手术取出血栓。不过,在临床诊疗中,长海医院研究团队发现,有时,溶栓药物的作用并不理想。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病人不用溶栓药,直接做手术,可以把血管疏通。而有一部分病人用了溶栓药后上手术台时,药物还没有发挥作用,血管没有开通,甚至有人发生了出血的状况。”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杨鹏飞介绍,“所以,针对这种临床现象,我们就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可以对这部分病人,不用药物直接进行血管内的手术治疗?”2016年,研究团队设计了方案,对两种诊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这项研究成果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省去静脉溶栓的步骤,整个救治环节就能得到简化。今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有望进一步加快救治速度,“用这种方法预计能节省5到10分钟的救治时间。而争分夺秒的脑卒中救治中,每节省10到15分钟,患者良好临床预后的概率,就能提升10%左右。”杨鹏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