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这门课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当电磁波遇到抗疫

  将5G技术前沿融于理论课堂,使抗疫实践成为教学案例,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活”了起来。

  作为一门理工类本科生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原理解析透彻的基础上,如何把立德树人化于实际授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前沿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是任课教师他得安和江雪着力探寻的目标。

  “在此次疫情期间,5G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5G技术根植于电磁波理论,和授课内容高度契合,我们就想着如何把5G技术与应用引入课堂。”他得安表示。

  于是,本学期网络课堂多了一个新话题——用“5”之地。“5G技术在本次疫情中最直观的应用要属5G结合远程会诊,把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向中小城市输送、提供帮助,其次还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的视频直播等。”以此为切入点,任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相关视频与专业讲解,无论是公共医疗区域的网络保障,还是针对患者病情的确诊治疗,5G技术都“大施拳脚”。“我们希望能拉近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新科技的实际应用。”

  基于视频,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讨论,网络课堂氛围浓烈。“感受到5G的功能和作用很强大,特别是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希望以后5G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更加广泛,普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201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刘冰清提出展望。

  “我感受到,针对当前我们遇到的很多瓶颈问题,如果能将不同领域的技术交叉结合、综合运用、发挥创新,可能就会找到突破口。” 看罢视频,符俊虎同学受到启发。

  “我们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的时候,经常会有从理论到实际的困惑。”同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郁钧瑾说,“通过老师的融合讲解,我理解了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理论技术与现实应用的连接点,我们学成后也需要用知识和技术来回馈社会。”

  然而,这已不是该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初次尝试。

  向学生推荐人文修养类书籍,在课件的开头和结尾附上名言警句引导学生……15年前首开这一课程时,他得安就是一位“不拘一格”的授课者。他常有意识地将“育人”思想融汇于课堂讲授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珍惜青春,多去图书馆学习各类知识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希望通过这门课,不仅仅教给学生电磁场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还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所引导。”

  目前,《电磁场与电磁波》是复旦大学思政示范课程,也是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从去年起,该门课程在夯实专业讲解基础上,进一步加入思政元素:如介绍我国科学家留学学成后毅然归国的故事,讲授“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发展——上海磁悬浮列车”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传递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傅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理工获批开设康复工程本科专业
共享单车即将有序开放
江浦路站主体结构明挖段封顶
打造“医”声交流新平台
提升技能水平 弘扬工匠精神
当电磁波遇到抗疫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当电磁波遇到抗疫 2020-05-26 2 2020年05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