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开始,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意在突出“组团式”帮扶优势,让每一个西部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根据要求,上海市12个区的38所学校,帮扶云南省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27所普通高中和11所职业高中。
“上海与云南的深情厚谊在我们的父辈时代就已经结下了。今天,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时代让我们赓续山海情,我们也将肩负起乡村振兴建设者的使命,为云南乡村振兴贡献积极力量。”初抵云南,在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援滇校长欢迎会上,上海市控江中学副校长顾炜说。
2022年8月,上海市控江中学、复旦实验中学分别与迪庆州藏文中学、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在香格里拉高原,教育帮扶的东风播撒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核心,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来到藏文中学的头一个月,皮肤黑了5个度,鼻子脱了3次皮。”顾炜幽默地自黑,“我们正加速走在人类进化的道路上。”
与他一同在藏文中学开展教育帮扶的“队友”,还有建设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政治学科骨干教师周靖毅,民星中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王东丹,同济中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郝霞。头一个月,虽然还在高原生活的适应期,但调研、规划等工作一刻不停。
藏文中学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所开设藏汉双语教学的完全中学,也是云南省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确定的双语教学实验基地。听说来了批上海老师,当地教师纷纷前来交流学习,只要是上海老师的课堂,总有人来听课。
“沟通中,我们发现当地老师最大的困惑是,明明自己很卖力,但总感觉事倍功半,课堂效率不高。”顾炜说。经多次研讨,上海援滇教师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当地学生上课时喜欢“大合唱”齐答问题,虽看似都掌握了知识要点,实际水平仍是参差不齐,在“单兵作战”时更是缺乏自信。同时,教学重“课堂内”,轻“课堂外”,教研工作也缺少系统的方法论的指导。
针对上述情况,组团式帮扶教师围绕“聚焦以学定教,提升有效教学”推进了一系列校本教研和课堂变革,通过优化导学、教学、辅导、作业设计、考试命题、学生评价等教学环节,促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质量提升。在11月举办的2022年州级课赛,为藏文中学教师提供了一次深耕课堂的成效展示机会——参赛教师充分展示了解读教材、驾驭课堂、组织探究、激发思维、落实素养、运用信息化等教学能力,在激烈角逐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突破,获一、二、三等共12项奖项。
对症下药,上海援滇教师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化“静”为“动”,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力求“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通过开展时政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辩证法,并计划以学思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创设思政新样态,组织模拟政协项目沪滇连线、沪滇学生跨越时空共录一首歌、红色历史剧本创作活动等,让学生在现场学习中赓续红色文化。
“其间,我们也会与当地教师共同探讨‘大思政课’项目的开展模式,期待形成变‘输血’为‘造血’,打造具有藏文中学特色的思政课课程群。”周靖毅说。
“我们计划上‘校长的课、老师的课、专家的课、学生自己的课’4种课,并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开展4个特色活动、1次特色社会实践。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走廊展墙等,我们也将展示学生‘大思政课’优秀作品,形成同伴教育,进一步提升课程效果。”顾炜说。
“大思政课”理念也融于其他课堂教学中——语文课上,王东丹更强调个性思维,会在课堂上设定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在带教时,提倡编写导学案,建议当地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反馈来上课,成效显著。结合中秋节、教师节,还带着学生写诗、作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予他们‘秀’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通过实践,从内心深处热爱这门学科”。
体育课上,郝霞立足实际,在初中部开设乒乓球课,在高中部开设健美操课,并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好,但平时不太注重热身等细节。第一节课做准备活动时,很多人在笑,有的甚至还有点害羞。后来,他们了解到热身能有效降低受伤风险,便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郝霞说。
“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顾炜说。具体而言,即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引领,抓好“教学”“教研”“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四个关键词。围绕“教学”,聚焦“以学定教,有效教学”,做精品课、示范课,一周一次开展培训,回应当地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围绕“教研”,邀请形成专家团,开展精品教研工作,并录制视频,树立典范;围绕“课程建设”,引入上海特色课程,增加当地教师培训机会,从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围绕“信息化建设”,建立新媒体中心、校园智慧管理平台,并开通内网,留档学习资料,分享优质课程,供学生主动学习、查漏补缺。
“非常感谢上海这些优秀的教师。虽然缺氧,但是他们一点儿不缺精神,把最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到了我们中学。在他们的带动下,相信我们学校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藏文中学校长杨建华说。
以“校本课程、特色办学”为抓手,构建多元化育人、多通道升学新格局
迪庆州藏文中学7公里外,一堂足球专项课正在进行。
在海拔超过3200米的操场上,陪着孩子们跑完4000米后,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体育老师范明稍作调整,又手脚并用讲解起技战术要领。
“现代足球,非常讲究团队配合和个人能力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像传统英式打法,仅仅依靠身体素质‘一招鲜,吃遍天’。凡事要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才能笑到最后。”范明说。
孩子们点了点头,眼里满是坚毅。对于他们而言,足球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升学的通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想:“踢”进象牙塔。
他们所在的学校是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2007年由沪滇协作筹建而成,2009年正式招生。2019年,张志云来到这里担任校长,一番调研后,他发现“孩子们非常质朴,但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与省内兄弟学校存在一定差距”。思虑再三,他决定瞄准“高考招生+高校特长生招生+云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构建多元化育人、多通道升学新格局,开设包括足球、美术、书法、日语、音乐、播音主持等在内的专项课程。
课程虽好,可专项老师从哪里来?“一方面,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沪滇协作精准施策,为我们送来了关键学科的教学带头人。”张志云说。
复旦实验中学副校长袁青在香格里拉中学任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务主任吴颖任教科室主任,两人搭档、共同发力教务、教科相关工作。由于香格里拉中学的“特色办学”开展时间不久,在校内培养机制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因此,上海教师将建章立制作为首要工作,建立校内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一系列“传帮带”模式,并通过教学能手、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研组长等评选活动,用量化评价指标为当地教师“进阶之路”指明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地老师多才多艺,已开设了大量民族特色、人文特色、思维培养、动手实践等类型的校本课程。然而,这些课程也会随着老师所带教年级的增长而中断。于是,本学期我们选择了60门校本课程,邀请相关教师编撰校本课程学习手册,将这些课程沉淀、传承下去。将来哪怕他们退休了,只要学习手册在,学生的兴趣在,这门课依然可以开下去。”袁青说。
这一点,复旦实验中学高中美术教师高红伟深有感触。他在香格里拉中学任艺术教研组组长,这学期开设了版画活动课,计划招生20名,没承想有56名学生报名。
“学生的热忱让我感动。最后,我们想尽一切办法,56名学生,1名也不能少。”高红伟说。初来香格里拉中学时,学校只有1位美术老师,还是学习美术理论出身,并不擅长实操。“我希望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不仅带学生,还要带老师,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美的教育中盛开梦想之花。”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一批上海援滇教师开展的“高效课堂”试点的基础上,本批援滇教师继往开来,将“高效课堂”模式与理念于高一、高二年级推广,倡导“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通过编撰校本学历案等方式“庖丁解牛”,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要点。此外,引入上海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智能作业分析系统,以高三数学为试点,实现精细化质量分析,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每位学生发展状况,并施以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方面,本学期,我们也计划由语文组牵头阅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通过黑板报评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成果展示等方式,将德育融入其中,既实现‘做中学’,又能开拓学生的眼界。”袁青说。
“2020年,我们本科上线71名;2022年,已达到89名。明年,我们有望突破100名。我认为,新时代的老师,既要会苦干,也要会巧干,不能仅用‘蜡烛’标榜自己,而应该做一个‘打火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点燃学习的热情,让教育的成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在这一点上,上海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志云说。(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