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家门口的医院”,承载着居民就近就医、配药等需求。
为进一步夯实社区救治网底,杨浦紧紧围绕“防重症、保健康”目标,多措并举、挖潜赋能,有力推进社区对重症患者的“早发现、早干预、促康复”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增至80间,输液位增至293个,吸氧位增至54个,进一步配备心电监护仪21台、指氧仪123个;384名家庭医生经强化培训后全部投入社区一线,开通24小时热线全天候接听;同时,24名社区医护支援市120,成为市区救治与防重症强有力的“守门人”。
■宗禾 宋玥 窦雨琪
她“慕名而来”——“环境清爽,急救措施应有尽有,医护人员也很热心”
“我母亲今年85岁,高烧四天未退”“麻烦医生帮忙看一下我的儿子,一直高烧,吃药效果也不好”……从早晨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大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生倪勤每天要面诊13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高烧不退、咳嗽不止等问题前来就医的附近居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的倪勤坦言,“压力与责任并存。”
不仅如此,倪勤还是辖区1300多位居民的“家庭医生”,负责签约居民平时的慢性病配药、健康体检、二三级医院转诊等工作。她告诉记者,现在不少不敢来医院的患者就给她发信息咨询,也有很多居民每天问问她的情况,让她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我觉得很温暖,感谢大家的关心。”
下午四点,大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峰已过,但仍有不少患者在此输液、就诊。据了解,元旦假期后,这里发热哨点和输液门诊的结束时间相应延长,方便患者就医。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在二级医院排队取药时听到旁边的患者说这里环境好,医生服务态度好,所以“慕名而来”。“我是第一次过来,环境清爽,医护人员也很热心,认真指导我阳康以后的注意事项。”
近日,为缓解二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大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扩能、增能,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数项服务内容,引导患者到社区就诊。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原有的输液功能外,该中心还增加了氧气瓶、雾化器、除颤仪、心电图机等系列急救设备,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陪同家属杨女士的姐姐也十分满意:“这里急救措施应有尽有,让家属很安心。”
据悉,大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原有的6个输液位扩充到48个,氧气位从原有的2个扩充到6个,市民只需在二三级医院取药后,便可过来输液。目前,中心医护全员上岗,周一到周日无休,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中心总护士长沈艳表示,他们会向前来就医的患者送上“四个一”服务,即测一次血压、测一次血糖、测一次血氧、做一次健康宣讲,在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同时,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从2022年12月31日起,杨浦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门诊持续“扩容增能”,全部实施“早8点至晚8点”模式,一周七天开放,并将新冠诊治的挂号收费、就诊、取药等项目全部纳入发热诊室“一站式”服务,减少交叉感染,有效缩短患者就诊外消耗时间。
据悉,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门诊量日均总量达到1500人次,占全区累计发热门诊近50%,实现了预期分流下沉效果。
面对救治高峰带来的二三级医疗机构输液氧疗服务压力,杨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调整空间布局,建立“一体化”轻症疗愈区,最大程度承接二三级医院延伸输液。疗愈区内,不仅配备舒适的输液椅、吸氧位,对有一定风险的输液老人等特殊人群,专门落实心电监护,定时测指氧,如发现突发风险可能,第一时间与对接的三、二级专家进行微信视频会诊与及时转诊。
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轻症输液氧疗服务日均总量达500余人次,让患者在二、三级医院的平均4小时等候时间压缩至社区的20分钟以内,并开设80岁以上老人的绿色通道。“家门口的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了老百姓的困难。”一位患者表示。
他“飞驰而出”——从“动”到“静”,变的只是每日活动轨迹,守护居民健康的使命始终未变
急救对象及其家庭情况往往复杂难料,这意味着每一次的120出车,都面临着巨大的未知。对此,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主治医师季陈深有感触。
上海120急救转运工作目前迎来考验,杨浦数十名社区医护迅速集结,奔赴院前医疗急救一线支援。季陈是第一批参加支援的基层卫生工作人员之一,“我是党员,遇到这种情况,当然得上。而且考虑到这项工作的强度,作为年轻医生,我必须顶上。”
谈及印象深刻的急救经历,季陈告诉记者,他曾遇到一对老夫妻,在是否就医的问题上,两人存在巨大分歧。妻子觉得丈夫发烧好几天,需立即送医;丈夫则觉得身体没有不适,不需要去。季陈一行抵达后,迅速对感染者进行了体温、血氧和心跳脉搏等多项检测。
“您丈夫的体温目前不算高烧范围,其他检测数据都属于正常。对于这样的持续低烧,可能是因为他年纪比较大,恢复起来不如年轻人那么快。现在是深夜,加上目前医院急诊资源紧张,不如明天白天去医院普通门诊,做全方位检查,这样对您的丈夫来说更加可行,您也能更放心……”季陈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解释让焦灼的夫妻俩放下了担忧。“我也没想到,这活儿还考验‘嘴皮子功夫’。”季陈说。
目前120急救车的人员配置大多为司机、担架员和随车医生各一名,当遇到特殊病患时,他们还得切换角色“齐上阵”。
有一次,季陈团队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求助者,这位老人瘫痪在床,血氧浓度较低,几乎进入了昏迷状态,老人的女儿焦急万分,不知所措。
老人家住四楼,体重近200斤,季陈和团队成员在老旧公房里开始了艰难的“搬运任务”。季陈说,“当时心里特别着急,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赶紧去医院。”他们从抵达求助者家中,到顺利将其送到医院,仅耗时40分钟。满头大汗的“急救三人组”顾不得片刻休息,转身又投入下一个“接单”中……在岗12个小时,平均每天接单近20次,他们与时间赛跑,点亮生命之灯。
目前,已完成支援任务的季陈“马不停蹄”地回到了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近单位人手很紧张,哪有空休息,赶紧回去搭把手,和我的‘老战友’并肩作战。”
这个曾奔忙于市区大小街道的120随车医生,现在“静”了下来,又成了居民口中的“季医生”,在一方小小诊室,为病患提供问诊服务。此外,作为控江路1039弄家庭医生工作站团队长,他每天得关注签约家庭和特殊人群的健康状况……
从“动”到“静”,对季陈而言,变的只是每日活动轨迹,守护居民健康的使命始终未变。
他们“开足马力”——热线“不掉线”,健康呵护管理“不缺位”
“今天能来社区输液吗?”“能下班以后来配点药吗?”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热线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颗“定心丸”。这样的咨询电话,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都要接听近200个,遇到年纪大、听力不好的老年人,医护人员还需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
倪晓诚作为该中心药剂科负责人,此前带病坚守岗位,既要保障门诊药房、发热门诊和住院药房的基本用药,又要兼顾各个站点的药品合理分配。在小药房,他还负责接听咨询电话,有时交代几句用药指导,就要咳嗽好一会儿。
“前不久高峰时,我们的热线每天接到二三百个电话,2-3名接线员24小时值守,平均一个电话的接待时间是3-5分钟,有部分极端焦虑的病人,医生要花将近半小时进行安抚。”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晓芒介绍,其中近一半的来电是关于常备药物的使用。通过电话指导合理用药及护理,可有效避免患者来院询问,为其他确需就诊的患者缩短排队就医的时间。
除了电话那头的居民,养老机构的老人也是社区家庭医生心头的牵挂。
元旦当日,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沈菲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对口的养老院,询问老人情况。了解到一位老人出现高热,情况严重,沈菲上门巡诊后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在她的协助下很快将老人转往市东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沈菲说,“120急救资源紧张,我们跨前一步,把120留给更需要的人。”
殷行街道辖区内有3家护理院、12家养老院,每家都有专门的家庭医生负责对接,不仅每天两次与养老院沟通,了解医疗需求,提供健康咨询及药品保障,还尽可能地先满足养老机构老人的用药要求,合理分配,分批安排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来中心为老人配药。最近,家庭医生们又主动跨前一步,为养老院的老人提供巡诊服务。
据悉,各社区中心对接全区72家养老院和助老机构,累计6500余名老年人全部纳入重点人群管理,提供每日医疗调度支持、上门巡诊等,及时回应各类基本医疗需求,努力为养老院老人保驾护航。
此外,为保障65岁以上、特别是有多种基础性疾病老年人、孕产妇和化疗血透患者等人群的健康,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杨浦各社区对27万余重点人群进行了全覆盖排摸,对排摸出的5.5万重点人群全部建立红色标签,给予“三级”健康管理服务,次重点人群黄色标签“二级”健康管理,其余绿色标签全部“一级”服务。
目前,各社区已累计为已感染的1.8万居家重点人群给予了“全程式”健康呵护管理,由社区“三人小组”每天主动监测2次体温,家庭医生每日健康随访和监测指氧情况,提供及时的药物与健康指导,对发现有重症倾向的,立即通过家庭医生优先呼叫通道转诊,已累计紧急转诊9人次。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相关新闻
数字赋能,医院停车“朋友圈”更有温度
■记者 王歆瑜
近日,市民刘先生带年迈的父亲去新华医院就医。通过“上海停车”平台新上线的“医院停车预约”服务,他成功进入上海停车App首页中的“停车预约”板块,选择“医院预约”后在搜索框输入医院名称后,就进入了停车预约界面。“我觉得很方便,非常人性化的操作。它的说明是停车人可以预约次日起3天内的车位。车位约满的话,也会让我们在平台上提前了解到信息,那么我也可以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很棒的服务。”刘先生说。
还有就医的车主表示,医院车库内划定了专门区域供预约车辆停放,现场还设有引导牌,提醒在预约时段内的车辆可优先入场,离院可使用在线支付或无感支付。
最近,申城各家医院出现就诊高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停车难”。在市交通委、市道运局的指导下,区交通委会同区卫健委、公安交警、属地街道以及各相关医疗机构,在全市统一的“上海停车”APP数字化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医院停车预约服务接入范围,优化医院停车管理流程和交通组织引导,以数字赋能,让停车服务更有温度。
2021年,新华医院率先开通停车预约服务功能,打造医院与周边商业停车场库共同接入预约服务的医院停车“朋友圈”,广受好评,并迅速在全市推广。2022年,杨浦区中心医院、杨浦区中医医院及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该功能;年底前,长海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3家三甲医院也已接入。截至目前,杨浦区域内累计接入医院停车预约服务的共8个项目,包括新华医院、肺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长海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5个三甲医院、3个区级医疗服务机构和新华医院周边紫荆广场等公共停车场库,共计可提供近200个预约车位。
据悉,“上海停车”App还将继续加快建设,针对医院停车预约,将试点当天预约服务,探索对无障碍停车、新能源车辆充电停车提供预约服务。同时试点面向小区居民,按天、按次停放计费等更为灵活的错峰共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