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冬季,“家门口”的运动健身场所依然火热。立定跳远、力量训练、弓步拉伸……2022年12月,已完成升级改造的开鲁四村健身苑点内,十几种健身项目应有尽有,可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居民林先生说:“这里的环境我们很满意,被打理得干干净净,重新铺设了塑胶地面,雨天也不怕摔倒,小孩子嬉闹玩耍也不用担心磕碰受伤。”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名单,上海市杨浦区榜上有名。
杨浦之所以成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生”,与近年来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提供精准科学的服务配送密不可分——市民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科学健身素养不断提升;体育健身组织体系健全,健身设施供给多元,赛事量质齐升,基本形成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机制日益健全的新局面。
■记者 毛信慧
建设“10分钟体育生活圈”——健身设施与场地“触手可及、举步可就”
冬日的杨浦滨江,晨练的人们有的沿着江边跑步,有的三五成群一起打球,还有的悠闲骑行,其乐融融。滨江示范段设有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曾经的废弃码头和老厂房经过改造,篮球场、门球场、排球场“拔地而起”……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成果惠及广大市民,杨浦滨江“体育秀带”成为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近年来,杨浦拿出“绣花功夫”,挖潜“金边银角”,在全市率先制定《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建设“口袋体育公园”,打造“10分钟体育生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拥有触手可及、举步可就的健身设施与场地。
“十三五”以来,杨浦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1.11平方米增加到1.22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建成市民健身中心7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0余个、市民健身步道61条、市民多功能球场20处,市民健身房9处、市民健身驿站2处,公共体育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2017年,杨浦打造全市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式市民健身中心,迈出了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升级的重要一步。2018年,在殷行街道打造全市首家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市民健身中心。殷行街道老龄化程度达45.6%,中心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了集健身指导、健康促进、功能康复和社交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对科学养老模式展开探索。这一举措大大缓解了老年人“去哪儿健身”“如何健身”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体医融合”慢病干预。2021年,杨浦又打造了功能更加齐全、科技含量更高的大桥市民健康促进中心,内设长者运动之家、青少年体适能训练区、残障人士自强健身区、市民健身驿站等,通过智能化手段,采集居民健康信息,跟踪运动健康数据,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加精准的运动健康服务。
结合城市更新,杨浦进一步盘活城区土地资源,将位于民京路的市京工业园8栋老厂房改造升级为祥铭城市运动中心。园区内的体育场馆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层高超过7米,包括3座篮球馆、1座羽毛球馆、1座游泳馆、1座网球馆、1座击剑馆,同时还有跆拳道、武术、乒乓球、体育舞蹈、平衡车、轮滑等10余项体育项目。目前,祥铭城市运动中心被上海市体育局认定为都市运动中心,正积极创建第三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完成培训获双证,“体医融合”升至2.0版——体医康养深度融合,足不出户可享专业健康干预
康复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优秀教练员、体育赛事公司职工、基层群体组织骨干、健康促进中心专业人员……前一阵,来自各行各业的54名学员齐聚复旦大学科技园,参加为期两周的2022年上海市运动健康师暨杨浦区指导员、康复师专场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参加公益实践后,学员们即可正式上岗,给市民开“运动处方”,促进市民健康水平提升。
什么是运动健康师?可以说,运动健康师是杨浦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改革后的“升级产品”。过去,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由各居委会的文教干部、健身团队的骨干以及社区体育爱好者经过考核后组成,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出现了年龄结构偏大、性别结构不合理、体育专业技能相对缺失等问题。随着市民健身意愿的提升,他们在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更为强烈。
为了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现“体医养融合”模式在上海的先行先试,把运动健康促进落到实处,2021年,杨浦区体育局联手上海体育学院,推出首批运动健康师试点培训。在总结全市首创的“社区健康师”成功经验基础上,创新推出覆盖面更广、专业性更强的运动健康师项目,实现体育与医疗、康养相融合,共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此次培训班是运动健康师对接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培训班报名的信息一经发出便有超百人报名,层层筛选后共54人参加,平均年龄32岁,学员呈现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化的特点。
记者看到,课程内容相当丰富,有《运动营养实践应用》《运动前健康筛查与评估》《慢病健康干预》《平衡力训练》《中医养生功法训练》等近30门课程,授课老师均由上海体育学院各院教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
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学员们在参加完理论学习课程后,在杨浦区各医院、尚体长者运动之家、各街道体质监测站、市民健身驿站、市民健身房、各街道、各社区公益服务点等开展岗位实践。学员必须满足规定次数的上岗公益服务才能视为完成培训。一次培训可同时获得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与运动健康师二张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班在之前的基础上,第一次邀请社区康复师一同参与,真正实现“体医融合”。作为全市首个同时吸纳康复师类和体育类学员的运动健康师培训班,在课程设置上,本次培训也分为体育类和康复师类两个班级,依照学员工作领域的差异,量身定制课程。
据了解,后续还安排学员参加各项公益上岗实践服务,指导市民健康吃、科学练、治未病、防慢病,提高市民身心健康水平。
2017年,杨浦就在全市率先试点“体医融合”。2020年,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学科优势,区校携手率先在全国创新推出“社区健康师”,进一步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构建了“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的“杨浦模式”。
2021年,区体育局联手区医保局探索试点将“社区健康师”升级为“运动健康师”,通过实施健康干预、开具运动处方,实现体医康养的深度融合。
去年以来,杨浦推出运动健康师线上直播教学,累计直播730余次,推出线上教学视频78个,受益群众13000余人次,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的健康干预。
18岁与75岁“同场竞技”——直播间“带健康”,“动起来”不限于一时一地
疫情催生了线上项目的蓬勃发展,也让人们对于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杨浦,直播间“带货”的不仅有各类消费品,还有各种公益健康服务。杨浦将全民健身工作的重心放在社区,通过数字赋能,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
2022年杨浦区“我教你学”体育项目推广系列活动暨社会体育指导员展示交流活动广播体操项目比赛交出了一张惊艳答卷:超过3000人在线观看、跟练,百余人提交参赛视频,在线点赞投票环节突破3万人次,总票数高达10841票。
“第九套广播体操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路线和方向,把握身体和四肢的控制,动作完成首先要准确、既要舒展,又要有力度,正确的练习才有效果。”线上教学时,杨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推广项目的健身要点,促进全民健康。“线上教学+线上个人比赛”的新方式,让科学健身指导不限于一时一地,使居民在家里、公园、空地都能动起来。
作为第一个推出的线上项目,第九套广播体操自去年7月开赛以来,杨浦的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市民踊跃参与。据统计,第九套广播操线上培训比赛参与者年龄覆盖范围广,最小的18岁,最大的75岁。
获得本次比赛最佳人气奖、票数达到1293票的沈阿姨,是一名“退而不休”的运动达人。平时擅长健身气功的她对这次活动充满热情,第一遍做不好第二遍继续坚持,成为默默练习、最后拿高分的“好学生”。而参赛者小谢刚满18岁,是一名大学生,对于获奖与否,小伙子很潇洒:“重在参与就可以!”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宣传、指导与引领作用得到了无限拓展。他们既要参加培训,也要进行体育项目推广,杨浦将两者相结合,为市民送去了公益健身指导的实惠,全民健身也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4000人。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和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杨浦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业化、年轻化试点改革工作,培育更多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动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构建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区体育活动中心主任刘燕表示。
其实,这样的创新实践在2020年的杨浦已“露出尖尖角”。杨浦在全市率先发布区运会赛事活动综合管理线上运动新平台,让爱好体育锻炼的市民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享受足不出户就能运动的快乐。
2021年以来,杨浦进一步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优势,在阿里体育演播厅开设多场“空中课堂”。直播课程内容丰富,专家汇聚,实时互动,开设面向广大市民的“运动健康师”科学健身系列讲座。
2022年,杨浦充分利用阿里体育的技术优势,在全市率先上线“社区运动节”AI线上挑战赛。AI智能技术让社会体育指导员“走入千家万户”,不仅在线指导市民居家锻炼,还能实现实时打分,市民通过参赛赢取运动积分,为健康“储蓄”。目前乐动力App已收录15个AI动作,既有开合跳、跳绳等全身动作,也有重点训练上肢或下肢的半身运动,还有跑者专项训练、进阶减脂等课程可供选择,满足各种健身需求。
与此同时,杨浦全力打造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多元互动的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体系。
区市民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奥运会”。通过“线上线下”双向联动,不断创新办赛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韵动杨浦·秀出来”特色品牌赛事活动,分为滨江主题秀、活力赛场秀、品牌特色秀和缤纷社区秀等四大板块,年均举办赛事活动400余场,吸引近20余万人次市民参与。12个街道赛事活动全面纳入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体系。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