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奋斗者们奔波忙碌的身影,永远是动人的风景线。在杨浦,档案人为服务居民大胆创新、发扬工匠精神,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建立社区联动服务机制,一场头脑风暴中提出的想法在现实中“落地开花”;第十七届市运会上,一个项目摔出了27个冠军,杨浦区代表团摔跤队实现新年“开门红”,让“冷门小项”成为“拳头产品”,“摔柔夫妻档”在一线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个“筹建书店街”的邀约,让“大学路社群”多了“萌新”——一家开了不到两个月的推理书店,生意越来越好,推理小说作家兼店主努力推广本土推理,为读者找书“不遗余力”,因为“读者对阅读的热忱是可贵的,让我无法抗拒”……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本期2、3版为读者带来奋斗者的故事。
■记者 汤顺佳
十几年前,查一次档意味着多次的线下跑腿,与一沓沓纸质档案打交道,这对于互联网“原住民”小吴来说,“很难想象”。
最近,杨浦居民小吴需要查阅婚姻登记档案,上网一搜,发现流程很简单:找个离家最近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出具身份证明材料,填写表单即可;或直接登录“随申办”APP,“指尖点一点,快递送到家”。
2010年,孟莉作为骨干力量参与杨浦区档案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联动查阅档案利用服务项目。去年起,国家档案局启动部署“三支人才队伍”选拔工作,孟莉获评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针对档案工作,我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物力、人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用’。我们不光要把档案保管好,还要把它用起来。比如居民办事需要档案时,我们能方便快捷地帮忙查到,满足所需,这才是最重要的。”孟莉说,对于“工匠”这个词,档案人都不陌生。
“服务的革新”需要一些大胆尝试——让居民查档“少坐一趟车、少走一些路”
居民查档“前世”与“今生”的天壤之别,如要追根溯源,应是从杨浦区档案局(馆)一次小小的头脑风暴开始。
1987年,刚从档案专业毕业的孟莉进入杨浦区档案局(馆)工作。当时,没有电脑,一切都靠人工,比如查档所需的检索工具就是一张张手抄卡片,写起来费劲,每查一次更耗费时间。一天,有个律师跨区到杨浦查档,倒腾了几班公交,坐在阅览室翻阅案卷目录整整两天,弄得满头大汗才终于找到。
后来,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纸质档案数据化进程开启,“杨浦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系统”应运而生,工作人员的调阅速度提升了,然而市民查档仍然不易。到了2010年前后,正值杨浦的查档高峰期,单年查档量超2万人次,单日最高达145人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孟莉用“壮观”两字来形容。“接待窗口外,排着几条长长的队伍,像龙一样从门口延伸出去,接待窗口内,则是一片忙碌,满是交谈和纸张打印声……”
如果依托政务网和档案信息管理平台,赋权各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作为区档案馆查档分点,直接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不是能大大方便市民吗?多年的切身经历,让这个想法在孟莉的脑中愈发清晰。
想法在会上一提出,就得到了时任局长印汉成的支持,他亲自挂帅,迅速成立项目组。孟莉是业务上的主要实施人,在印汉成的带领下与伙伴们深入社区,反复调研、分析、论证,经过长时间的基层摸排,终于在延吉新村街道、大桥街道、定海路街道率先试点档案联动查阅利用服务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一体化,并推广至杨浦全区,突破了传统的档案馆为唯一查档点的固有模式。换句话说,市民只需就近前往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即可查档。
“我记得当时在社区里接待第一个市民时,他特别高兴,一直感谢我们,说查档终于不用那么费功夫,可以少坐一趟车、少走一些路了!我们工作人员也都很激动,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档案工作者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孟莉说。
这一首创的查档机制,不光受到百姓欢迎,还获得了上海市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奖,在全市范围发挥了引领和示范效应。
有人疑虑:把查档工作下放到一线,万一档案安全出了问题,怎么办?在孟莉看来,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建立社区联动服务机制,这是当今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推动进步,就需要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本档案,就像一台‘时光机’”——小到个人、大到家国的记忆留存,都是“兰台人”的职责所在
“兰台”这个词,现代人大多都很陌生。
东汉时期,班固等一众名儒曾在兰台修史,撰《光武本纪》。经过后世演变,“兰台”逐渐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因而档案人喜欢把自己唤作“兰台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兰台人”的日常工作就是装订、抄写、规整卷宗。
其实不然,档案涉及领域多、门类丰富,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和实操经验,这份工作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以杨浦区档案局(馆)为例,这里不仅是杨浦区集中保存、管理、利用档案的机构,也是主管区档案工作的区委工作机关,对全区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将指针向前拨转,回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各行各业陆续投入抗疫工作。这场仗怎么打?打多久?抗疫档案的重大意义不用赘述,孟莉带领团队深入一线调研摸底,确定工作方案,明确归档范围和业务规范,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准确、完整地将抗疫档案留存好。
2022年初,上海城市运行按下“暂停键”。孟莉又主动加入所在社区的志愿者团队,成为一名基层志愿者,零距离观察抗疫工作的每一日,积累经验;几个月后,又带队投入脱贫攻坚档案的指导收集工作……
“有人说档案工作很神秘,其实它和大家息息相关。小到个人,从你出生到结婚,一直到驶入人生的终点站,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由档案记录;大到家国,无数宏图大业的起承转合、发展沿革,都有集体档案人的参与。”孟莉表示,“一本档案,就像一台‘时光机’。而国家重点档案是档案中的珍品,只有把它们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能真正发挥档案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等重要作用。”
在杨浦“兰台人”的努力下,2022年,杨浦区档案局(馆)共计完成1612卷件重点档案的建档指导和归集。正如孟莉所说,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就是档案人的使命。
遇到什么难题,去问问“孟老师”心里就有了数——一接电话就“转场”,助力年轻力量独当一面
“档案工作和大家想象中不同,看似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即可,但其实我们经常遇到突发情况,还是要不同情况不同处理。这时怎么办?必须问‘老法师’的意见。”顾盈盈是孟莉的“学员”之一。进来时白纸一张,十几年过去,她已能独当一面。
在杨浦区档案局的办公大楼里,常能看见这样一幕:孟莉桌上的电话“叮铃铃”响个不停,接起来聊了几句,她就马不停蹄赶往各个科室,帮助大家应对档案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问题……
36年的“兰台”时光,倾尽孟莉半生心血。辗转多个科室,摸清了档案各个环节的业务,她带领科室培育出三家高质量的市级“样板档案室”、获得上海市巾帼文明岗,还推进“三个中心”建档全覆盖,区民生档案资源不断强化。转眼间,当年的小姑娘成了大家口中的“孟老师”。有什么难题,问问“孟老师”,心里就有了数。
“孟老师是‘专家学者型’,有一股子钻研的劲儿。”顾盈盈说,“一开始,我觉得做档案很枯燥,没什么干劲,孟老师却一直说,档案工作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利国利民,我们担负的使命很崇高。”
这些年来,孟莉做好“传帮带”,见证了一代代年轻力量不断奔向“兰台”。为了持续当好“引路人”,她主持编写了《杨浦区档案实务操作手册》一书,希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规范,推动全区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本书印了300余册,成为新老档案人手边的“红宝书”。
一日日忙碌,一代代传承,接续更新,奋发敢为,在“兰台”耕耘几十年的孟莉,对于“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中的“工匠”一词,有着自己的理解:“不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对事业的忠诚与坚持。”
“档案工作不在台前,很难被行业外的人看见。只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耐住寂寞、沉下心来,默默练就一身真本事,才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实做细。”孟莉说,“有人问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我想,也许就藏在这一日日的坚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