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项目摔出27个冠军,“冷门小项”如何成为“拳头产品”?
“发自内心喜欢,才能坚持这么久”

  ■记者  毛信慧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学生欧阳传强,正在准备考研。小时候他很是调皮捣蛋,父母也没少为他的学习操过心。“本来没准备参加高考,后来赵指导找我谈了几次,鼓励我努力学习,参加专门针对体育生的单招考试,我才知道还有这样一条路。”欧阳传强口中的“赵指导”是杨浦区少体校摔跤队主教练赵斌。

  弓步跑、前滚翻、后滚翻、侧摔、过肩摔……窗外春寒料峭,馆内热火朝天。杨浦区少体校摔跤队、柔道队的队员们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训练。赵斌全神贯注地盯着运动员的每个动作,不时喊话提醒技术要领。“今年市运会这一批运动员有13个马上要参加高校的单招考试,还有1个到上海队去集训,所以要抓紧时间,开展针对性训练。”赵斌告诉记者。

  而在垫子另一角,赵斌的妻子、杨浦区少体校柔道队教练朱爱芳正在给几位小队员一遍遍纠正动作。

  在第十七届市运会上,一个项目摔出了27个冠军,杨浦区代表团摔跤队夺得金牌榜第一、团体总分第一,实现新年“开门红”。“冷门小项”如何成为杨浦区少体校的“拳头产品”?与这对“夫妻档”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文弱女孩是摔跤、拳击“双料”冠军——“来者不拒”因材施教,“多面手”很常见

  1989年,上海市柔道队运动员朱爱芳结识了刚毕业到杨浦区少体校当柔道教练的赵斌。两位年轻人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当时因为他师兄是我们的教练,他就经常带小朋友一块儿过来训练,我们就认识了。”朱爱芳说。

  因体育而结缘,退役后,朱爱芳追随赵斌的步伐,也到基层当教练。赵斌带摔跤,朱爱芳带柔道。这对重竞技项目的“夫妻档”,在一线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们一起去学校选材,分享一个训练场,共同激励、互相帮助。“因为这个项目的特殊性,必须要在垫子上练,所以我们准备活动都在一起,比如他们柔道一三五用垫子,我们就二四六用,尽量错开,最大效率地把垫子利用起来,同时我们这边还有散打、拳击。”赵斌解释道。

  向紫萱是个看上去有些文弱的女孩,却是摔跤、拳击“双料”冠军。因为读小学时被人欺负,父母把她送到赵斌这里,希望女儿学一项技能,保护自己。“当时还很小,对摔跤更多的是好奇,一开始还经常缺课跟不上,但渐渐地,就喜欢上了。”向紫萱说。

  都说重竞技项目的后备人才难寻,但这对夫妻从不愁缺人。慧眼识珠的老师、慕名而来的家长,源源不断地把孩子送过来。所以这样的“多面手”苗子在赵斌夫妇的队伍很常见。

  多年来,夫妻俩培养输送了柔道世界冠军姚玉婷、多名全国冠军和一大批专业运动员,还向拳击、散打、攀岩、自行车等一线专业队“跨项”输送了多名运动员。但最初,在选材上,夫妻俩也走过不少弯路,刚当教练时,他们主要根据身材特点来选“苗子”,结果一届只能招到几个孩子,后来他们转变思路,以摔跤、柔道运动推广员的角色,到杨浦的中小学开课,从中选拔培养人才。赵斌认为,既然是推广,那就来者不拒,所有人都收,再好中选优,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发展方向。“我们所有运动员进来都从基础开始训练,几乎什么都训练,然后根据队员的发展前景,再合理安排摔跤、柔道或者拳击,我们这里还走出过赛艇冠军、自行车冠军。”

  用体育改变少年们的人生——在赛场上“摔不倒”,做人也“摔不倒”

  在夫妻俩的队伍中还有不少来沪随迁子女。这些孩子在七年一贯制的上体附中读书。赵斌和朱爱芳为了这些孩子们四处奔走,让他们能兼顾学业和竞技。“跟着教练,出路好”这也是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往这里送的原因之一。

  他们在基层辛勤耕耘三十年,培养出了全国冠军、世界冠军,用体育改变了少年们的人生。在赵斌夫妇看来,最后能走上最高领奖台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他们希望的是,通过体育磨练孩子们的意志,成为一个在做人方面“摔不倒”的人。

  偰宜君是赵斌的首届学生。当年跟着赵斌训练时,她个头还没半人高,如今已是一名出色的公安干警了。趁着假期回来看望师傅,在场边看着师弟师妹们的训练,偰宜君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条件可没这么好,我记得是在一个租来的仓库里,没有空调也没有更衣室,一年365天,都是赤脚在垫子上翻滚。”尽管现在已经不从事体育工作,这段经历却对偰宜君影响很大。“首先意志品质要比别人坚强,然后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什么叫失败,因为只有面对失败,接受失败,才可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不断取得进步。”

  “以前都不怎么敢和人说话,”哈尔滨体育学院大二学生胡鹏说,“参加这项运动后,让我变得更自信了。”每年学校放假,胡鹏依然会回到这里参加跟训。

  欧阳传强则表示,未来自己想要当一名老师或者教练。

  传承是永恒的课题——扩容“学校人才蓄水池”,让孩子成为“终身运动者”

  经过几十年的耕耘,目前杨浦形成了品类广泛、发展均衡的项目布局,拥有3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市级精英基地,2个社会培养基地,6支二线运动队,在训运动员3800余人,教练员近70人。

  杨浦体育、教育部门不断转变青少年体育工作观念,深化“以体育人”共识,创新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将青少年培养为终身运动者,切实发挥学校人才蓄水池功能。后备人才输送率连续25年名列全市前茅,培养了严明勇、陆滢、曹忠荣、章瑾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国际重大赛场上获得佳绩,为国争光。

  如今,杨浦摔跤队已经传承到了第三代,有的学生还会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这里学习。“我们这些人就是发自内心喜欢,才能坚持这么多年。”赵斌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发自内心喜欢,才能坚持这么久”
“希望在这条开满樱花的街道,再次和你们相遇”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发自内心喜欢,才能坚持这么久” 2023-03-16 2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