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贴隔壁的“艺术宫殿”

  ■任炽越  文

  我的老家住在人民路高桥路口,门牌号是人民路70号。向北不远,就是我儿时心目中的“艺术宫殿”——沪南电影院,它的门牌号是人民路134号,中间只相隔了64号。

  我10岁读小学2年级时,沪南电影院已经34岁了。这座建成于1929年春季的电影院,主楼四层楼高,顶上矗着个塔楼,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观影厅上下二层,设有座位960多只。影院刚开业时称东南大戏院,1948年大装修更名银都大戏院,1953年改为沪南电影院,应该是当时老城厢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电影院。

  从电影院宽敞的大门进去,门厅两侧,是两只电影广告橱窗,踏上滑爽的大理石台阶,进得大厅,左面是剧场的检票门。门两侧也设有电影剧照橱窗,窗内的日光灯闪着通亮的光。门内垂着墨绿色布帘,帘子后面回响着隐隐的乐声。右边对着检票门,是一座售电影票的小屋。小屋左右两边,有两架大理石楼梯通向二楼,楼梯镂花的铁框架上,深色的柚木闪着亮光。

  二楼观影厅是底层的一半,坐椅顺势而上,最后一排位子的顶上,是一排放映窗口。影片结束时,常有顽皮孩子,把手伸在放映窗口前,一只大手立刻映在了银幕上,引来一片哄笑。三四楼是放映和办公区域。通往三楼的楼梯前,有一根红丝绒带子拦着,带上悬着块牌子,上书:办公区域,观众止步。

  我第一次踏进电影院看电影,是读小学一年级时,看什么电影已经忘了,但坐在“加座”位子上的事,却牢牢记住了。记得在看电影前,老师在班上宣布,因电影票紧张,这次集体观影有一部分“加座”位子,希望班里的中小队长发扬风格。我当时拿到“一条扛”不久,只好“发扬风格”了。

  有一阵子,影院放的电影不多,除了几个样板戏,就是抗战题材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地道战》因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音乐节奏动听,很受我们小伙伴的欢迎。当时《地道战》属旧片,票价也便宜,同学间看了五六遍以上的不在少数。一时间,“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高家庄、马家河的”“高——实在是高”的电影对白,以及“鬼子进庄”的音乐节奏,在社会上广为流行。

  随着文艺的复苏繁荣,新的电影不断上映,沪南电影院也变得热闹起来。外墙上的电影海报不断更换,晚上和节假日,电影院门口总是人头攒动,挤得跑片师傅只能捧着片盘,大喊着拨开人群,冲进影院。

  人堆中有等退票的,有换票的,还有高价倒票的。有时等退票的人,一直从电影院延伸到我家门口,特别是放映热门电影时,我家的窗下天天晚上人声喧哗。

  热门电影上映一票难求,有时要想退票也非易事。弄堂里阿三好不容易搞到两张紧俏电影票,结果临时有事不能去看。他拿着电影票,去沪南电影院门口退票。一声票子要伐?话音未落,立刻伸上来无数双手,票子瞬间被抢走,人立刻没了踪影。钱自然是落空了,幸好人没被撞倒。我对阿三说,抢你票的,肯定是“黄牛”。

  后来我有两张《追捕》余票时,汲取了阿三的退票教训,边向沪南电影院走去,边观察等退票的人,见有一对等退票的情侣,看上去不像“黄牛”,就把他们叫到边上,悄悄把票子退给了他们。

  我工作后有一段时间,在厂工会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当时每个厂有一张购买电影票的卡,有些紧张的电影票通过单位下发,于是与沪南电影院的联络多了起来。我经常会去电影院取票,有时电影院还会召集我们开会,沟通影片放映情况,约写一些影评之类的稿子。

  这时,我就常有机会,越过二楼楼梯前“观众止步”的牌子,进入他们的办公区域。开好会,站在楼顶高塔向四周眺望,只见我家周围一片低矮的楼房和不远处滚滚而去的黄浦江。

  去电影院开好会下楼,我总会去电影院旁边唯一的一家小卖部买些冷饮、蜜饯等吃的东西。小卖部老板的儿子是我的同学,曾卖给我2分钱的断棒冰。新世纪初的一个清晨,历尽70多年沧桑的沪南电影院,在城市折迁的一声爆炸声中,永远地消失了。我的那位同学,也不知搬到哪儿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花儿朵朵
我的小区一日游
新疆喀什盘龙古道
贴隔壁的“艺术宫殿”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贴隔壁的“艺术宫殿” 2023-03-28 2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