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 文
我的窗台上放着一只大搪瓷茶杯,它来到我手中已经快50年了。其实,它是我在走进职业生涯的第一天领到的,和它一起领的还有工作帽和工作围裙。
那是1975年春季。那天和我一起进厂的有十几名女孩子,都是中学刚刚毕业,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离开课堂,开始了纺织女工的职业生涯。
茶杯上的“一布”是指第一织布车间。那时我是筒子间的挡车工。
纺织厂的工作要“三班倒”。初上夜班的我们,失去了刚进厂时叽叽喳喳的欢笑。在震耳欲聋的机器声中,我们困得睁不开眼。大茶杯里泡着浓浓的茶水,喝几口茶水提提神,打起精神继续干。
实在坚持不住,就跑出去用冷水擦擦脸。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上夜班的难受是会让人呕吐的,往往几个小姑娘一起吐得天昏地暗,泪水哗哗。吐完了,端起大茶杯漱漱口,擦干眼泪继续干活。
厂里的师傅、师姐们一直帮助我们,给我们鼓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必经的艰苦开端。这样的日子差不多过了两三个月,我们慢慢适应了纺织厂“三班倒”的工作节奏。
大搪瓷茶杯陪伴我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又陪伴我当上生产小组的宣传员,在紧张的挡车工作之余,学着用上海话给师傅们读报纸。读一段,解释一段,师傅们很满意,拿走大茶杯给我续上茶水。
当宣传员还要经常为车间黑板报写稿,下班以后用大茶杯泡满茶水驱走困倦,写作就更有思路。
大茶杯陪我两年后满师,又陪我加入了共青团,也陪我获得“工业学大庆标兵”的奖状。
1977年10月我参加了高考,走入大学校门。半个世纪的时光,大茶杯依然留在我的身边,见证我的泪水和欢笑,见证那段“无愧青春不负韶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