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吴强
在社区里,怎样营造友好的养老大环境?最近有媒体报道,老年居民超过半数的外滩街道如意里小区,完成了整体性适老化改造,为这个问题递交了一份答卷。
垃圾箱的投放口,从原先的1.25米下降到1.1米,打开时间从原先的5秒延长到15秒,照顾腰不好、行动不那么利索的老人,让他们扔垃圾时也能笃悠悠;整个小区没有一处台阶,都改成了坡道;处处可见座椅;每幢楼房前的门牌号码都改成了特制放大版,方便确认;扶手不仅覆盖每个入口到楼梯处,还装进了电梯里……凡此种种细节,让老人走出家门依旧放心舒适。
我们通常认为的适老化改造,往往是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在老人家里实施改造。例如,浴缸改淋浴、加装扶手、安装防滑垫等。作为中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自2012年起,上海连续8年每年为1000户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从2019年底起,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新型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启动,去年计划完成5000户改造任务,实际共完成6804户。
然而,老年人的活动范围绝不局限于家门内。走出楼道、走进社区、走上街镇,老人们也应拥有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体验。如意里的此番整体改造,最让人动容的就是从细微处入手。从垃圾箱到坡道,从座椅到扶手,每一个转角处都涌动着社区温情,也让老年朋友的生活品质更加“如意”。
老人要走出家门,最迫切的适老化改造,当属加装电梯。近期,沪上个别小区暴露出的加梯一些细节问题,还需相关部门予以关注解决。到今年为止,上海加装电梯已经投入运行4397台,解决了不少“悬空老人”的下楼难题。今年,上海加装电梯的目标任务又有增加,明确要完工3000台,相比去年目标数量提升了50%。加梯数量提升、范围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应有所保障,要有人监管。加装电梯不是一次性买卖,要建设更要维护。
而看上去只是一条公交线路推出的新服务,反映的却是社会变迁的新气象。黄金6秒,含金量可一点都不少。
“黄金6秒”是上海一条公交线路推出的一项新服务,基本内容是“发车时关门后延迟三秒起步,到站后停稳延迟三秒再开门”。我相信,“黄金6秒”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慢三秒开车、慢三秒开门,如此而已。任何一个驾驶员,轻易都能做到。关键有两点:一是能想到,二是能做到。想到做不到,白搭。想到而又能做到,说明三个问题:
首先,公交车空了。这个“空”读第四声。“黄金6秒”前三秒,让乘客能安全走到座位上;后三秒,让乘客能安全走到车门口。前提是,有走的距离,有位子可坐。曾几何时,上海公交挤到没朋友,甚至站着不用拉,人挤着人就不怕站不稳;曾几何时,上车时门都关不上,别说三秒,三十秒都没法发车。要开门,别说三秒,三十秒人还没挤到车门口。
其次,路面有序了。“黄金6秒”让公交车在站台多停留6秒。据报道,6秒还只是底线。要有这个时段,前提是公交车能够顺利靠站、规范靠站,不至于妨碍后续各类车辆通行,否则,这里的黄金n秒,恐怕会造成拥堵的几个n秒。曾几何时,除了少数驾驶员可能是性子太急,不少公交车往往是无奈地斜停、侧停、站外停,一停就堵后面、堵旁边,堵了就想着赶紧走,不走就喇叭声、车铃声响成一片。
最后,出行手段多了。“黄金6秒”服务针对出行“弱势”人群,老人、孕妇、怀抱小孩者。相对而言,他们对出行的安全、舒适、便捷要求最高,而对时间要求则不那么严苛。悠着点、慢着点是他们的第一诉求。如果想快,没问题,越来越多遍布申城的轨交网络早就用日通勤超过千万人次的“肚量”在默默做着贡献。曾几何时,别管想快不想快,都只能赶公交一条道。
“曾几何时”还都历历在目,“黄金6秒”已经闪亮登场,这是你我切身的感受。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你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关注每一处细节,好事才会办更好,民心工程方更得民心。从“民生”到“民心”,一字之差,关注的是市民群众基本需求之外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而他们的幸福,就在许多细微之处。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