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新”更新,“城”就未来
  杨浦拿出占整个滨江区域近六成、共1.12万亩的土地用作“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向“在线新经济产业首选地”转型升级。目前,已集聚美团、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一批在线新经济领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集聚30家以上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记者左原野 摄

  ■孙云   何欣荣   黄安琪

  截至2022年底,上海共有民营市场主体306.84万户,当年新设民营市场主体39.76万户,占全市比重的95.9%。全市新增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7成以上。202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56家,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成;专精特新企业达到757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9成……一连串数字,彰显上海民营经济的“分量”。

  一江一河,奔流不息。那碧波中荡漾的粼光,闪耀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比如:杨浦有力推进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全力打造“一带、一区、一圈”数字经济地标,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一带”即“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杨浦拿出占整个滨江区域近六成、共1.12万亩的土地用作生态园建设,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向“在线新经济产业首选地”转型升级。目前,已集聚美团、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一批在线新经济领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集聚30家以上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上海民营经济掀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近日,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民营经济掀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当前,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民营经济同样经历着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已成为体现上海经济活力、创新能力的骨干力量。而且,与很多民营经济强省相比,上海民营企业有其独特优势,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产业配套型,为国企和外资配套,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第二类是城市烟火型,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居民衣食住行大部分都由民营企业保障;第三类是价值交换型,即在国际竞争中有核心技术、有独门绝技、有谈判话语权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

  上海民营经济的特点,与城市特点密不可分,也体现出上海民营企业与城市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齐心协力,以及上海这座城市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托举之力。

  上海加快实施新修正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上海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全面落实多领域《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和《关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和政策,各区也陆续推出一揽子配套政策及细化举措,为上海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同时,积极助企纾困解难,降低企业成本负担。2022年,上海推动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叠加发力,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累计2495.1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50%,为最大受益主体。激发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发展能级。2022年新认定民营企业总部113家,推动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嘉定新城、长兴等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构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988家,全年提供资金支持近9亿元。加强金融支持,深化“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与各大金融机构联合开展助企纾困系列专项行动,服务近1.8万家企业、贷款支持927亿元。

  本月初,上海制定发布《2023年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表示将从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民营企业发展要素保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四个方面推出12项具体举措。路径已然明晰,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这池春水永葆活力。

  “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

  纯电驱动的“空中的士”,用于新药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可“手眼协同”的自适应机器人……这不是纸面构想,而是发生在上海的真真切切的创业场景。让人“脑洞大开”的背后,是一个个激情澎湃、向新而行的青年才俊。

  和双创青年们交流,他们选择上海的理由有很多:良好的营商环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便利的融资条件、丰富的应用场景,但最关键的是一点:这里不但能谋事,更能成事。就像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所指出的:“青年们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

  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近日,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下文简称“50人论坛”)在上海中心大厦举行。“闯上海,创巅峰”,这是50人论坛的鲜明旗帜,在上海中心,凝聚青春脉搏强劲跳动的巨大能量,展现出上海这座城市对广大青年的关心关爱和对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视,向全社会清晰传递出上海渴求各类人才的强烈信号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鲜明导向。

  在这片热土上,50人论坛就如同拔节生长的春笋,在铸就自身品牌和影响力的同时,也为广大创新创业的青年强势赋能。无论是选择上海中心作为永久会址,还是成立上海市青年50人创新创业研究院,以及在本届论坛上进行的四项创新发布——首次揭晓“2023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创业先锋(U45创先锋)十强”,在“三大先导产业”“四大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领域树立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创业者典范;持续发布“上海创新创业年度十大案例”,候选案例分别在未来产业相关领域拥有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或技术,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启动“上海创新创业十大研修营”,面向全球青年开放报名通道,围绕创新创业全流程设计课程,打通产学研用各环节,打造创新创业策源地;发布上海创新创业数字地图“1.0”版,为各级政府及管理者、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研究机构、投融资机构等提供数字化服务……无不彰显出上海欢迎青年创新创业、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的魄力和决心。

  跃升创新能级,不断酝酿新的“核爆点”

  更引人注目的是,四届论坛,共襄创新创业盛举的远远不止“50人”,事实上,每届与会人数都大大超越50人,而且,辐射面更是越来越广。今年,从参加者涉足的产业便可看出,论坛的“创新”成色还较往届更足——首次聚焦上海五大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引领未来”,引领广大创新创业青年投身“3+6”重点产业体系、四大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例如,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双创青年代表主要来自光量子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飞行器等领域的头部企业,他们口中讲述的很多名词、术语令人陌生,一些显得较为耳熟能详的行业相形之下反而变成了“传统行业”。

  参与群体的这一变化,其实正折射出上海的产业发展正在跃升创新能级,不断酝酿新的“核爆点”。例如,做新能源无人机、无人驾驶直升机的“御风未来”创始人谢陵说,上海已成为新能源飞行器研发的大本营,而这种飞行器恰是弯道超车消除传统飞机发动机制造难题的利器;获评“十大先锋企业”的达观数据在行业内率先开始进行大语言模型LLM的实践探索,研发国产版GPT“曹植”系统,这是国内大规模语言模型中首批可落地的产业应用级模型。

  统计显示,2022年上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2万家,同比增长10%;科创板上市企业达81家,募资金额全国第一。这些数字背后,很多是青年创新创业的结晶。

  100多年前,《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作为《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创刊地就在上海。创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最重要的力量来自青年。欢迎青年、拥抱青年、成就青年,对上海来说,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

  30多年前,一批年轻人以特有的激情和气魄,投身浦东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他们有一个历史性称呼——“浦东800壮士”。这群先行者掀开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时至今日,正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和科创中心的上海,愈发需要更多有为青年。一项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上海全市人才总量增加了99万人。

  敢闯敢拼,让“新”更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就要选择最合适的土壤。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上海还在发力:这里有大国重器,也有烟火弄巷。有前沿科技,也有潮流时尚。有精彩事业,也有璀璨生活。积力所举,“城”就未来。

  (来源:新民晚报、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民生
   第06版:评论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让“新”更新,“城”就未来
以智能家居打造智慧生活
杨浦时报评论06让“新”更新,“城”就未来 2023-05-30 2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