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尚”如何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

  曾几何时,由于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等,“垃圾成堆”“垃圾乱扔”成了饱受群众诟病的现象,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实行垃圾分类不仅迫在眉睫,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幸福感,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实际上并不小,关乎“国之大者”。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刚”,日常管理的“柔”,都离不开问需于民

  从管理到治理,从达标到示范,从监督到自觉……新江湾城街道所属政立路711弄小区在12年垃圾分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好做法。在2022年全市街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新江湾城街道位列全市第二、全区第一。

  政立路711弄小区不仅引进了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来管理垃圾箱房,提供了满箱提示、自动消毒除味等功能,还诞生了一批“小区垃圾分类达人”“优秀楼组”。综观这些年政立路711弄小区的分类实践,无论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刚”,还是日常管理的“柔”,都离不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共治共享,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上海不少社区,垃圾分类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支点。有些小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借由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把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社区治理的“水”就此活了起来。

  小事之所以不小,正在于“关键”二字。一些看似“无关宏旨”的小事,往往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和顽瘴痼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垃圾分类这项涉及很多“细枝末节”的工作,就关联着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典型性。

  从前端看,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千企万岗,垃圾能否便利分类,投放成本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这一“新时尚”能否在投放主体中长久养成;从中端看,社区如何合理实施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如何借助技术升级等手段解决“邻避问题”等,都考验着基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甚至折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末端看,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置如何做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更是包含诸多环节、涉及诸多部门,需要不同方面齐心协力、整体协调、统筹推进,这就对打破城市治理的部门壁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涉及环节多、推进要求高、成效评价实,“关键小事”往往也是“关键难事”。但反过来看,正因如此,解决好这一类“小事”“难事”,就是突破各类系统性难题的重要抓手。如何正确看待垃圾分类的“小大之辩”,并因势利导,将问题意识转化为解题路径,这是对职能部门更大的考验。

  科技赋能,垃圾分类与“一网统管”衔接,更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中心城区有不少老旧小区、公房里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一度较为落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这块短板被迅速填补。

  杨浦区以强化科技赋能为抓手,引入智能监控技术,提升源头管理效率。2022年,杨浦完成垃圾分类“一网统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发现-处置”流程闭环管理,让垃圾分类未来的数字化治理成为可能。此外,杨浦还与本地企业“爱回收·爱分类”深入合作,在全区铺设了1449台智能回收机,入驻了721个小区,并建立了杨浦B端分拣中心和杨浦C端分拣中心,日均回收量达180吨。居民可以在“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自行投递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并根据投递重量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到达一定额度还能提现。

  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不少相关人士提出,在源头减量、智能管理、可回收物利用等更精细化管理的层面,仍存在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杨浦区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刃介绍,杨浦将继续立足资源回收服务领域的品牌优势,积极推进前端智能回收设备升级换代。还将在服务范围和居民体验上不断创新,如探索二手循环经济场景、试点精细化分类、推动减碳行为可视化等,持续激发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获得感。

  从“关键小事”着手推动工作,应当成为很多工作的方法论。换言之,很多系统性的庞大工作,都需要找到微观的切入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牵住“牛鼻子”。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

  比如,在大兴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可以善用这一方法论。很多看似很宏大的调研主题,一开始可能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多找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作为切口,甚至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往往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答案所在。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善于以“关键小事”撬动“大事”,以解剖麻雀的精神,从小中见大,总结发现普遍规律,并将其转化为解决今后各类问题的经验和指引。从这个层面看,解决好这些“关键小事”,很可能就能事半功倍。

  通过科技赋能,垃圾分类工作与“一网统管”衔接,更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甚至可以说,垃圾分类已成为观察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扇窗口。

  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上海生活垃圾依法强制分类即将迈入第4年,一串数据出炉:今年前4个月,全市干垃圾日均处置量16648吨,湿垃圾日均分出量8533吨,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7329吨,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1.82吨。将时间拨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的2019年6月:干垃圾日均清运量19370吨,湿垃圾日均清运量6950吨,可回收物日均清运量4000吨,有害垃圾日均清运量265千克。

  两相比较,生活垃圾“三增一减”趋势明显,这是对近4年认真践行“新时尚”的上海市民最掷地有声的肯定。回望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的20多年,近4年的进步和成就最为显著,究其原因,法治约束的“刚”与价值认同的“柔”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小小的垃圾,考验着超大城市的系统治理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说的那样,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正在全力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的上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共治共享,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

  (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让城市更“聪明”,让治理变“智理”
“新时尚”如何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
杨浦时报评论05“新时尚”如何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 2023-06-06 2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