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頔 孙云
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组组长祝长康,可以称得上是伴随上海无障碍建设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无障碍建设专家,见证了上海20余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让他特别欣慰的是,今年3月1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施行,进一步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受益范围从残疾人、老年人扩展为有无障碍需求的各种人群,而且,还关注到无障碍信息交流、社会服务、共治共建等诸多方面。如今,漫步在上海首个建设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的杨浦滨江,祝长康既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秀带美景,更陶醉于这如沐春风的人文关怀。
过去五年,上海坚持把残疾人事业融入人民城市建设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加大政策和服务供给,全市残疾人生活状况明显提升、发展条件有效改善、融入社会环境持续优化,团结和带领残疾人迈入更高水平小康,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提供了上海方案。
而且,这些年来,上海持续提升人民建议征集能级,营造人人有序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民建议征集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应有作用。苏州河桥梁景观提升、办理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一网通办”、4000余个水电燃气线下缴费点回归……越来越多的“金点子”落地为暖民心、护民利的“金果子”,给人民城市带来一项项可感可知的改善。
去年8月,杨浦区开展“有爱·无碍,我的滨江不是梦!”——创建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共收集到建议83条。这些建议和愿望,都被写进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中,将逐步实现。
基层干部发现的“真问题”,给改进政府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鼓励人民提建议,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对政府工作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各级部门和各级干部也应认识到,许多工作的推进,除了畅达民情,还要善于主动切换视角、主动发现问题。
遮住眼睛走一走盲道,才能感受到视障人士出行的不便;作为市民去窗口办事,才能发现办事流程中的堵点……为民办实事不能就事论事,还需要不断举一反三。在日前推动低保人员救助政策“免申即享”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就敏锐意识到,一类人群在一种场景中遭遇的“烦心事”,可能也具有普遍性,并最终推出了针对困难人群7项证明材料的电子证照制发和数据共享服务,让“办好一件事”,最终变成了“解决一类事”。
要让群众发现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让来自基层的好建议成为美好生活中真实可感的新变化,还需要各级部门合力攻坚。低保人员救助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就有市政府办公厅、市信访办、市征集办、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徐汇区、市大数据中心多方的协同。许多如今仍然困扰着人民群众的问题,可能都不是一家单位能够轻松协调解决的简单问题,越是牵涉多方力量,就越需要相关责任主体敢于动真碰硬、刀刃向内、并肩作战,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恰恰是当下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
倾听民意、汇聚民智,最终要以实效凝聚民心。开展主题教育,要突出一个“实”字,这样主动直面问题,找出难点、堵点、淤点,并实实在在推动解决了来自基层的“真问题”,正是这个“实”字的生动体现。一条人民建议的落地见效,不仅是一场生动的案例教学,也是一次深刻的提醒教育。一个问题圆满解决了,还有更多的问题不该被忽视:为什么一项工作已经推进多年,却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堵点”?为什么“堵点”一直存在,却没有被发现乃至解决,最终成了群众的痛点?为什么基层干部发现的问题,往往更能直指群众的痛点?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琢磨。
主题教育的开展,恰好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精益求精的契机。只有主动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群众反映的困难才会相应地越来越少。随着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期待能有更多问题“免提即解决”。
(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