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文/摄
福建三明与上海,沙溪河畔与黄浦江边,两地延续60余年的坐标系中,浓缩的是一份两地相融的深情。
2022年5月,《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上海市浦东、虹口、杨浦、嘉定4个区与三明11个县(市、区)进行结对。随后,两地又相继确定了红色文化宣传、园区产业、文旅康养等10个重点合作领域。一年来,随着上海与三明对口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杨浦与对口合作的沙县、尤溪、三元又有哪些新变化?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看看。
上海首家沙县小吃旗舰店落户杨浦
初夏时节的俞邦村,远山如黛,流水潺潺。千年的樟树遮天蔽日,16亩荷塘荷花竞相盛开,一栋栋小楼排列两旁。不远处,“沙县小吃第一村”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里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
寻着烟火气来到村里的小吃街,古色古香的门楼上,写满各色小吃名字的灯笼高高挂起,欢迎着八方来客。从“一根扁担,一头扁肉,一头拌面”的糊口生计,到起早贪黑、辛苦打拼的夫妻档,再到标准化经营的全国“国民小吃”,沙县走出一条振兴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俞邦村还是一个贫困的小村落。一些村民将念头瞄向伐木,幸好当时的村干部保护意识高,将保护生态写入村规,制定出“砍树罚饼”等措施,大量树木才得以留存。“一个村光百年古树就有28棵。”沙县区夏茂镇人大主席吕辉木感慨道,一个贫困村能这样选择很不容易。为了谋生,一根扁担,一头扁肉,一头拌面,俞邦村村民开始走向全国各地做小吃买卖。
其实,沙县小吃远远不止传闻中的“四大金刚”——拌面、扁肉、炖罐和蒸饺,“由于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以及原材料的选择,众多沙县的特色小吃并不在全国连锁店的菜单里。”沙县区小吃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徐振海介绍,近年来,沙县区探索启动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沙县小吃集团总公司,在各地成立分公司,开设小吃连锁加盟店,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
今年,三明还将在杨浦区长阳大厦建立上海沙县小吃运营中心,提升改造700家上海沙县小吃标准示范店。卡通主题的上海首家沙县小吃旗舰店也将于今年底在这里开业。届时,上海市民将能够品尝到更加地道、多样的沙县小吃。
厝厝有文化,满街是历史
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有一个隐世小村庄,名叫桂峰。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历史上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6月下旬,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走进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群山环抱、小桥流水,拾级而上,一座座青瓦土墙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笔墨清秀的山水画。
地处闽中的尤溪县,是福建省首个获得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桂峰村始建于宋代,现存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39座,古民居面积2.6万平方米,是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桂峰村通过制定村庄规划,成立古民居保护管理协会等举措,不断加强古建筑修缮及保护,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村内,可以看到很多村居改造成商铺,售卖文创,另有不少工人对建筑进行着保护性修缮。“这间非遗小酒馆是我们村的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那边还有几栋民宿也是她开的。”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华日介绍,村里以抢救性修缮为主,和村民签订协议,由村里统一收储,对外招标,以便更好地保护桂峰传统古村落风貌。
今年以来,桂峰村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旅游收入1050万元,村财收入32.7万元。蔡华日也坦言,目前桂峰村最缺的是人才,一种是掌握古建筑修缮技术的人才,可以帮助村里把一些民居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另一种是文旅人才,进行策划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去年5月,沪明交往迎来新起点,也为这座古村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地对口合作一年来,投资两千余万元的“桂峰历史文化名村文旅综合提升项目”正在不断推进中。此外,同济大学相关团队正在对桂峰历史文化的发掘、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村容村貌的改观进行规划设计。
记者从杨浦区文旅局了解到,目前,杨浦正根据尤溪需求,积极加强两地的文化旅游战略协作,包括组织杨浦区文化和旅游考察团赴当地开展文旅资源考察工作;推动上海携程国际旅行社与尤溪县文体旅游局签订战略协议,以品牌打造、项目合作、乡村振兴、智慧旅游等为核心,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文化旅游宣介;就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达成合作愿景,共同提升文旅合作的新能级、深化资源的新配置、推动文化的新传承。
聆听18万年前的远古回声
这个暑假,在万寿岩国家遗址公园,“探秘万寿岩”科普研学行活动为青少年开启一场探秘科学之旅。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有一座金字塔状孤峰,这便是万寿岩。1999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让万寿岩露出“面纱”一角。那年秋天,这里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时代人工石制品、骨角器和动物化石……她的出现,立即吸引世人目光,并当之无愧成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这也把远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至约18.5万年前。如今,这里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如何让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丰富藏品、场地空间等资源,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社会教育?近年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通过精心保护、“活用”万寿岩资源,为遗址注入发展新动能。目前,万寿岩已成为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研学培训、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文化圣地。
公园里,科普志愿者带领学生们前往船帆洞,观看4万年前的“装修工程”——人工石铺地面,让他们切身感受远古人类的智慧。孩子们还来到考古研学营地,来到史前风貌、藤桥源舍、洞穴探秘、巢居生活等8个主题体验区,“穿越”万年时光,感受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风貌。
三钢万寿岩学院投用,举行郊野马拉松、青年音乐节等活动,打造远古生态森林……如今,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周边配套为公众构建了穿越时空、与远古人类对话的媒介,彰显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岩前镇还充分发挥万寿岩遗址及本地生态环境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在万寿岩遗址边上打造“岩下花海”。
悠悠青山下,阡陌盆地中。如今,三明市正以万寿岩为主要空间载体,创意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全力打造以史前文化研学、体验、餐饮、住宿为特色的高品质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