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翻阅”上海,在文化记忆中徒步漫游

  如今,“city walk”(城市漫游)在申城悄然兴起,老城厢、工人新村、“一江一河”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时尚潮流的“巨富长”、历史积淀的愚园路、青春飞扬的大学路……每一条马路,每一幢建筑,每一座书店、剧院、美术馆,甚至每一家小店都承载着上海文化的印记,彰显着上海城市的魅力。■资料图

  夜幕降临,不少市民游客来到杨浦滨江,尽享夜杨浦之美。 ■宇文昊 摄

  一周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作者、出版人,一起描绘了这幅名为“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长卷,见证何为上海书展,何为“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性书展”,以及,何为上海。

  城市的空间是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工交互的融合体。虽然历经沧海桑田、都市演进,但我们仍能循迹发现其中隐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打开上海这部大书,一座座历史老建筑、一片片文化风貌区里藏着哪些秘密?2023上海书展上,“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丛书、“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丛书、《上海空中行走地图》、《上海乡村空间历史图记》等新书与读者见面,它们解读空间成因、梳理发展脉络,将城市片段连接成可感知、有温度的文化记忆。

  以探究城市空间为主题的出版物受到读者的欢迎,其背后是文旅消费的强劲复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接待国内游客1.3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50.1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0%。如今,“city walk”(城市漫游)在申城悄然兴起,时尚潮流的“巨富长”、艺术芬芳的安福路、历史积淀的愚园路、青春飞扬的大学路、浪漫缱绻的甜爱路……每一条马路,每一幢建筑,每一座书店、剧院、美术馆,甚至每一家小店都承载着上海文化的印记,彰显着上海城市的魅力。

  “书中的行走宛若飞行”,“随心所欲”发现垂直城市的无穷魅力

  当下,旅游攻略书已逐渐被智能手机替代,碎片化、数字化的攻略笔记在互联网社交平台风行。《孤独星球》英文版于2020年停刊,并关闭墨尔本和伦敦办公室的大部分业务;2022年11月14日,《孤独星球》杂志中国版官宣2023年正式停刊。与之对应,小红书社区“city walk”笔记已超过68万篇,“隐藏线路”“闲逛攻略”等相关笔记的热度持续增长。“在城市空间的梳理解读方面,海量的数字信息解答了‘是什么’,但读者往往会追问‘为什么’。”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江岱认为,实用型旅游攻略书集体退潮,探究型城市地理书乘势而起,为人们深入认识城市空间提供全景式的专业解读。

  18个体察城市生长的节点、19栋独特景观的地标大楼、22幢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76处桥隧通衢的前世今生……《上海空中行走地图》通过航拍摄影,向读者呈现难得一见的城市新景象。“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近现代摩天都市,上海的城市发展与高层建筑的建造相辅相成。中心城区分布有不同时期、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高层建筑。品读上海城市形态的变迁历史,可以窥见现在垂直城市演变的缩影。”该书作者之一、同济大学教授王桢栋介绍,书中介绍的主要地标均配有二维码,读者通过手机扫描就能观赏高清鸟瞰美图。“按图索骥,或许还可以开发多条city walk垂直路线。”

  《上海空中行走地图》开篇就把人们的视线带入外滩,之后是老城厢;一路飞到南外滩,对视陆家嘴的中央商务区;再游走苏州河,进入苏河湾,去看看大悦城的摩天轮;接着去往新世界丽笙大酒店,从酒店顶端鸟瞰“中华第一街”的纷繁多彩。“书中的行走宛若飞行,不受道路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从高空俯瞰,多视角并立体化地观赏城市这一特殊的大地艺术,还能不断地发现‘新大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感叹。

  拾起乡愁,寻找开启当代上海的空间“密钥”

  作为一座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受到中国乃至全球学者的关注与钟爱,“上海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谈到上海的城市空间,学者们究竟在关注什么?

  “空间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意义。”复旦大学教授于海提起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这句话。“‘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按照社会空间的方法,去梳理、说明、研究上海,探索上海的这些场所是如何生成的,在生成过程中空间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据悉,丛书涉及老城厢、工人新村、“一江一河”等上海人津津乐道的城市热词,也追溯到上海建城之初、江南市镇形成的历史深处。

  乡土文化和乡间风貌亦是构成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底图”。《上海乡村空间历史图记》指出,完整的乡村空间由建筑、聚落、自然地理景观与附着的民俗民间文化构成。江南水乡的底蕴和江海交汇的环境,孕育出松江云间画派追求开阔淡泊的境界,“九峰三泖”成为《天下名山图》中最有名气的低浅山丘。除云间画派的名家,这里还孕育了陆机、陆云等历史名人,苏轼、米芾等名家也曾客居于此,留下描绘本地风光的名篇。

  今天的上海日新月异,以一座超大规模的国际化大都市所特有的气势链接全球,我们更加感受到对托举起这座巨型都市的广袤“底图”的依恋。“当传统的生活渐渐远去,如何在现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下,拾起乡愁,重塑乡村的水乡田园审美意象,需要从乡村的自然景观营造、人的审美情趣培育以及人与自然的活动纽带多方入手打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强调,国际化大都市隐匿着江南水乡的基因片段,这是我们理解当代上海的一把空间“密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从中更加久远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从而更加准确完整地了解我们自己。”

  城市文化记忆被“刷新”,关于书与阅读的想象有了真实的模样

  延绵近20年,上海书展已是上海乃至周边地区的一个文化标识、一种生活习惯、人们“city walk”的一站,自然也成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可能唯有上海书展,能让你提前计划,它总在8月第二或第三个星期三等着你。

  “读书时,去过书展就要准备开学,作为上海市民,书展、影展贯穿从小到大的文化记忆。”周一,又一次走进上海展览中心的孟渐新恢复了读者的身份。大学时她做过书展志愿者,今年第一次以作者身份带来新书《穿行光影:像影评人一样看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电影,参加市民影评大赛,让我这个理科生成了影评人,如今又能在上海书展与更多人交流。这本书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节展如何影响一个普通人的记录。”

  又一年,回归“老时间、老地方”的上海书展,刷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让关于书与阅读的想象,有了真实的模样。

  它是高峰、高原,是皇皇一室的《复兴文库》,是三面墙围成的“中华经典文献世纪精品展”,诉说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在此聚首,简牍整理的最新成果在此呈现,以书法、绘画、篆刻等为代表的艺术类古文献整理取得突破,特大型艺术古籍文献整理项目《中国艺术文献集成》将开创传统文献和现代学科融合的新型中国艺术文献典籍体系,填补艺术领域缺乏大型集成性文献成果的空白。

  它是融合、潮流,在新书海里“领市面”,在旧书摊上“淘淘乐”,可以翻书、可以听书、可以换书、可以借书,可以解锁阅读的不同方式。既有以出版社为主体的陈列,更有一个个出版品牌的闪亮“出列”。 以出版IP为元素的文创产品从“萌芽”到今年成为展位“标配”乃至拥有独立空间,见证出版人的创新开拓和文化消费新的动能。

  带着书海里的收获,带着自省与思考,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和生活

  “花是前一晚去灵石路花鸟市场买的,编辑们自己动手包装。”8月18日晚,《优雅百年:杨绛全传》分享会现场,华文出版社的编辑们在门口向读者递上向日葵,品牌总监张露计划着,“书展最后一天正好是七夕,怎样再给读者一点惊喜?”今年,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华文出版社在主分会场共举办10场新书活动,用张露的话来说“快要赶上大出版社了”,“展位上好几种书,头几天就几乎卖完了。编辑们都喜欢在上海办活动,累但快乐。”

  “从一张标签看上海书展的火热程度”,在“世纪品牌大道”里,上海书店出版社成立两年的人文社科图书新品牌“也人”第一次亮相上海书展就收获不少知音。编辑们分享了一组照片,为新书《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手写的推荐语标签,从全新到被翻得卷曲起来,补写几次以后,书卖完了,只剩下标签。

  “逛上海书展,最打动我的还是编辑的手写推荐语。”做书人的用心,读者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推荐语卡片配了小画,感受到编辑对书的爱;明室的推荐语粗犷中带着趣味,让人忍俊不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展区里,推荐语纸片四处跳跃,字体、大小不一,有的还贴得横七竖八,但偏偏这看似随意的三言两语,仿佛一个朋友面对面向你推荐这本书,亲切感扑面而来……

  还有读者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感人一幕,书展里人潮涌动,突然听到外面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一回头看到一位穿着雨披的老奶奶在轮椅上专心翻着书。还有读者说,“书展提供的是把渺小的个体置于知识的海洋,有着应接不暇和不期而遇的惊喜。”“能把书展门票买到‘售罄’,上海人也太爱看书了吧。”一位外地出版社的编辑感慨。

  本职工作是医生的读者李奎用三个晚上完成了一幅12米卷轴彩铅作品《上海书展二十年》,历届上海书展门票是画面中的主要元素,今年是电子票凭证。他特意预留了1米左右的空白,等待明年第20届上海书展继续描绘。

  “但见人流如织,好书似锦,令人吃惊但毫无悬念”,江苏凤凰出版传媒总编辑徐海这样描述他眼中“上海人办的上海书展”,“它不是上海的地方书展,而是全国各地出版商的盛会,更是上海城市文明、书香社会建设的试金石。”

  年轻人在一家家出版社展位前集章打卡,好奇的老读者也加入其中“一起玩”;当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在同一本书前停下脚步,知识流动、兴趣交汇,人与书相遇,人与人相知,在书展可以被期待的是,因了解而理解,因交流而懂得,因共同的文化记忆产生新的共同的文化追求,人们带着书海里的收获,带着自省与思考,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和生活。

  ■宣晶   施晨露

  (来源:文汇报、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翻阅”上海,在文化记忆中徒步漫游
杨浦时报文化05“翻阅”上海,在文化记忆中徒步漫游 2023-08-24 2 2023年08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