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无界,创新亦无界
今年的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超过百家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参展,主场展览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展出时间较上届延长近一倍,力求为市民奉上一份“设计大餐”。
设计,这个概念既实又虚。这场展会,似乎不像工业博览会那样能呈现具象的产业价值,也不似夏天爆火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那样密集展示尖端技术。高规格配置,为“设计”主题办一场展会,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场大会的主题——“设计无界,造化万象”八个字,给出了清晰的回答:以无形之设计,赋万物之能量。以设计来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这一角度,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与工博会、人工智能大会等,非但别无二致,并且密切关联。
首届杨浦国际设计节以“设计赋动能,创新再出发”为主题,致力于打造成为创意设计领域“链接创意思想、激发创新活力、深化设计合作”的平台,汇聚了众多国内外杰出设计精英,展现世界优秀设计作品,传递各行各业设计新声。现场发布同济大学“NICE2035赤峰路国际设计街”、Holovis中国设计创新中心、杨浦滨江灰仓“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等杨浦创意设计领域的新项目、新成果。
好的设计不仅可以使产品更加美观、实用,通过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元素,更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增加产品的产业附加值,摆脱传统“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推动产业实现真正的升级和创新。
设计的这种撬动作用,往往见微知著。就拿小小的圆珠笔尖来说,我国长年依赖海外生产,有近九成的笔尖球珠来自进口,直到近年,如晨光这样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才攻克了圆珠笔尖球珠的量产难题,实现了工业设计上的自主创新,原材料成本也相应降低。
一个企业可以因好的设计而获益丰厚,一座城市也可以因好的设计而持续精进。2010年,上海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自此上海创意设计产业迈开高速增长的步伐。截至2022年,上海创意设计产业总产出1.64万亿元,占上海市GDP比例在13%左右。在此基础上,上海还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于2022年发布《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产业总产出2万亿元、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总体目标。
《意见》同时明确提出,要以工业设计和数字设计综合工学、美学、经济学原理要求,强化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和绿色设计应用,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供给侧改革。尤其是在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领域,要强化设计的引领和赋能,加强关键核心环节设计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设计之于经济社会的深远意义,可见一斑。
在杨浦,从赤峰路设计一条街发展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设计产业总产出从2005年的51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超700亿元。未来,杨浦将对标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目标要求,全面推动设计理念和设计服务贯穿于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等方面,着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更好聚集全球设计智慧,全力推动杨浦设计产业发展能级跃升、产业路径拓展、跨界合作交流,打造上海“设计之都”核心功能区和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设计创意中心。
在2023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阮力表示:“上海设计既要勇立潮头加快创新步伐,又要动态掌握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态势,下好先手棋,主动抢抓布局。”某种程度上,只有牢牢把握住“设计”这一环,上海才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去,才能吸引更多同道者汇聚于这座魅力之都。
“我的大脑会唱歌!”
时下,科技界对脑电波的研究和应用突飞猛进,让脑电波“作曲”,也不再是科幻小说的内容——戴上头盔,联上电脑,音响里传出了时而深沉时而空灵的音乐,让人听到了浩瀚宇宙,听到了古老荒原,听到了惊涛拍岸,听到了云淡风轻……而这段音乐,来自体验者的大脑,更准确地说,是他的脑波!每个人的脑波音乐都独一无二,还会因生理、心理状况及情绪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在2023上海教博会上,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推出的“脑波律动”创新项目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体验,有孩子高兴地说:“我的大脑会唱歌!”
在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参与这个AI脑波音乐新型课程的都是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自中本贯通录音艺术专业。让大脑“唱歌”的原理,就是通过脑波传感器拾取人脑的α、β、γ波等信号,感知注意力和放松度、紧张或平和的状态,通过音符高低、音色、调式等匹配,让音乐随着脑波的状态自然产生。而人工智能的加入,使脑波音乐愈发悦耳动听、风格多样。
脑波音乐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能让不会作曲的人“创作”出音乐,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掌握作者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在医疗领域,脑波音乐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新型康复治疗手段,如失眠、抑郁症等。还有研究显示,脑波音乐可用于对癫痫、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检测。
AI写作、AI绘画、AI设计、AI主播……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会取代很多职业,但是也会开辟很多新的领域、新的行业。上海市现代音乐职校顺应科技发展,进行数字化转型,设立AI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让学生了解未来音乐的新科技,提前涉猎人工智能音乐产品,很有远见。说不定,未来的“脑波音乐治疗师”就会在这里诞生。
过去,人们常说美妙的音乐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如今,“来自大脑的歌曲”同样值得期待。
畅通转化流程,让知识产权“落地生金”
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五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与苏州合并为同一科技集群)的排名较去年上升一位,与2017年的第19位相比,进步更是显著。
科技创新,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加速,即“从0到10”的全过程。从《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可以看出,全球对于创新活动不仅局限于教育、专利数据和创新企业方面,已把目光集中在知识创造,即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推广上。日前结束的工博会上,高校展区的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员”成为亮点,他们不仅现场为前来咨询的企业解疑答惑,展会后还可提供“一对一”服务。让知识产权“落地生金”,畅通转化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让“产权”变“产钱”,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交易方式的创新。目前,上海已经在多个区推出“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专利超市”。
今年,杨浦首个“专利超市”在同济科技园“开张”。该“专利超市”由上海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数据情报中心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登记、托管、交易、结算四大核心业务优势合作共建的专利技术流转渠道,汇集了高校院所、企业发布的专利许可、转让等大量供需信息。
乒乓球发球虚拟现实生成系统、视频弹幕朗读装置、租赁单车自助归整停放装置……在线打开杨浦“专利超市”可以看到,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一些专利“商品”已经上架。除了专利基本信息,还能看到包括市场热度在内的专利质量评价。
“专利超市”紧扣杨浦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多、互联网新经济平台集聚的特点,以专利为商品,集中发布专利许可、转让信息,建立快速、便捷、高效的信息发布和供需对接渠道,以“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模式运营。“这对于加速高校院所和企业‘沉睡专利’的流通,促成专利技术更多、更快、更好地向中小企业转化,十分有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欧知识产权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方曦表示。
据了解,同济科技园作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承载主体,园内的注册企业大多“小而精”。同济科技园将进一步聚集上海技术交易所、商业银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价值评估机构等单位,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布局与挖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挂牌交易、专利价值评估等服务,助力集聚区内企业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要释放出更多创新活力,需要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序流动、优化配置。长三角以不到4%的土地面积,拥有全国近1/3的有效专利和1/4的有效商标。2022年,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届全球奖的5家中小企业,中国独占两席,分别为苏州瑞派宁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芯龙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说明此次上海与苏州合并为同一科技集群不仅是巧合。未来,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下,沪苏浙皖要更大力度推进知识产权要素流动,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更好服务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上海以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引领,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像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去年提升为市级表彰项目,44个获奖专利累计运营收益超过4.6亿元人民币,平均每项超过1000万元。在日前举行的市知识产权局第三季度通气会透露,上海将出台《关于促进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暂定名),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展望未来,上海不仅可以把知识产权保护做到更好,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而且也将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使其在市场有序流动,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激发创新动力。
(来源:新民晚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