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 12日是世界肺炎日,进入秋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记者12日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获悉,该院急诊日均较前减少100余人次。不过,从各大儿科就诊情况看,就诊人次依然不少,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在流行期。就家长近来担心的肺炎支原体遗留的肺部后遗症,以及是否应该使用激素等问题,儿科专家强调,对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内的小儿呼吸道感染,都应积极诊疗别延误,遵守医嘱足疗程治疗、服药,可有效降低“后患”风险。
早治疗,减少肺炎乃至重症肺炎发生
肺炎支原体是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经规范治疗后,大部分病情都能控制,一般很少留下后遗症。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毒力、环境和孩子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小部分患儿即使经过了正规治疗,仍存在持续发热或肺部影像学加重,甚至发展成重症支原体肺炎。
“重症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病程一周左右,可有高热不退、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表现,并可伴有肺内和肺外并发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医生王青还谈到,已有研究显示,患儿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发生肺部后遗症的概率更高。
防患于未然,“早干预”对切断疾病发展进程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王青介绍,在发病过程中,医生们也会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判断孩子发生闭塞性支气管炎等的风险,比如发热超过10天、高水平的炎症指标等都是支原体肺炎遗留肺部后遗症的重要预测指标,早期积极治疗有望减少肺炎乃至重症肺炎的发生。
病程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利大于弊
如果患儿属于肺部后遗症的高风险人群,家长们也别着急,呼吸科医生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糖皮质激素。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医生何雯解释,在病程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预防肺部后遗症的发生非常关键,“肺炎支原体入侵人体后,导致肺组织细胞损伤破坏,损伤细胞可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进一步诱导相应的免疫细胞加重炎症反应。因此,早期控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及炎症因子风暴引起的肺损伤,对于降低支原体肺炎的肺部后遗症至关重要”。
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机体过度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肺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于重症支原体孩子早期联合使用激素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局部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肺部炎症、减少肺损伤,降低肺部后遗症的发生。
有部分家长担心激素的不良反应,存在“激素犹豫”情况。对此,何雯表示,糖皮质激素本身是人体内源性的一种激素,虽然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风险,但在医生监管下遵照科学的使用方法,其收益远大于存在的弊端。
预防肺部后遗症,“小镜子”有大作用
诊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科医生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纤维支气管镜,也叫“纤支镜”。一方面,医生可在镜下直接观察病变;另一方面,医生还可以在镜下对病变进行直接处理,如冲洗肺部痰栓,治疗重症肺炎。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孩子常因气道炎性分泌物阻塞甚至较大的支气管塑形而合并肺不张,少数可有支气管炎症性狭窄甚至肉芽增生,这也是纤维支气管镜的适应证。
“对存在肺部后遗症高风险的患儿,除了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外,临床上建议早期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王青说,儿童支气管管腔细小,支原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黏膜肿胀、管腔狭窄、大量脓性分泌物阻塞,单靠药物治疗无法清除。因此,对于经过抗生素、雾化、激素等治疗后体温及肺部影像学无明显改善的患儿,适当、及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术是改善支原体肺炎病情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医生提醒,为确保安全,在支气管镜检查开始前4至6小时不应进食,检查开始前2小时不应再饮水。检查后避免用力讲话及咳嗽、注意休息,若出现胸痛、大咯血的症状,应及时就诊。■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