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塑“形”注“魂”,杨浦如何“还原”蝶变

  编者按

  目前,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果展,正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进行。“工业根脉”展区内,一幅大型油煤气生产工艺流程图格外吸睛。橘、黄、白三色相间,由电子光带代表煤气生产路线,从空气柜出发一路亮至管道口,代表煤气生产完毕引出。

  这张图,54岁的郑峰看了无数遍。他是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管理事务中心(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的专管员,2012年开始接触文物保护工作,至今已有11年。杨树浦煤气厂,一直装在他的心里。“杨树浦煤气厂关得早,人员、资料流失得多,而一家煤气厂里可挖掘的故事又更多。”郑峰说,“我们杨浦干这行的,都想了解它。”

  深入挖潜、还原复刻,在历史的汪洋中“捞针”;科技赋能,历史建筑在“云端”“纤毫毕现”;调动优质资源,号召社会多元主体自发参与保护工作,自治公约应运而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杨浦滨江实现华丽转身,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绣花功夫”。

  尊重历史,对文物建筑悉心呵护、活化利用,杨浦如何塑“形”注“魂”,走出一条“还原”蝶变之路?

  ■记者 汤顺佳

  深入挖潜,在历史的汪洋中“捞针”

  杨树浦煤气厂,于1934年建成投产,设有当时先进的连续直立式伍特型炭化生产工艺,建成时日产煤气11.3万立方米,占全市煤气消费量的80%。1999年,煤气厂停产歇业,油煤气生产工艺流程,自然断了线。

  原版生产工艺流程的再度问世,缘起于2022年9月,那时,杨浦滨江工业遗产档案抢救与数字化工作刚刚启动,郑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杨树浦煤气厂。“大约两年前,一次煤气厂例行安全检查时,我听说当年煤气厂的退管会就在对面,马上眼睛一亮,直接跑过去找领导、提想法,想要一些历史图纸和老物件。就在那时,我和老煤气厂结了缘,后来抢救性保护工作开展起来,也不至于无处可寻。”

  起初,郑峰所在单位与同济大学团队一行人只为收集简单信息,补充“一楼一策”资料,没想到杨树浦煤气厂的资料很丰富,“堪称一个小型博物馆”。然而,矛盾与困难也随之而来。“当时,有一张煤气生产流程图,细节标注不明确,管线分叉走向也模糊,我们只能到处找老职工问。可当年的老技术工,都已经七八十岁了,找起来,难!”郑峰忍不住苦笑。

  几经波折,他们终于联系上了一位老技术工任志华,70多岁的任志华又辗转找到了以前的同事,大家逐一看图梳理、比对,不知上了多少次门、打了多少通电话,才最终完成了技术确认。

  如今,呈现在市民眼前的油煤气生产工艺流程图,不仅空气系统、蒸汽系统、加热油管、安全阀、自动阀等标注清晰,流气箱、焦油箱、燃烧室等环节和流向也一目了然,如“绣花”般细致。“每个文物单位在档案抢救过程中都很不容易,要克服重重困难,但想到时间不等人,今后获得信息的条件会越来越少,我们就不能不扛起责任。”郑峰表示。

  提及这几年来的“抢救”工作,上海船厂原副总经济师葛珺和郑峰一样滔滔不绝。“当年,我们把很多厂里的资料都搬到崇明了。这几年,区里全面开展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我们大批人马就一起到崇明去,把那些历史资料从草丛里找出来……”

  后来,部分船厂老职工协同杨浦区文物局、同济大学参与团队等搜集到了诸多上海船厂档案,“有些档案,我在船厂干了43年都没见过,很兴奋。”葛珺说。

  午后,上海船厂旧址正在紧张作业中。未来,这里将出现一座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历史,不仅“活”在当下,也“活”在未来。

  注入“创新之魂”,历史建筑“纤毫毕现”

  对待文物,不仅要“救”起来,还要保护好、利用好。

  杨浦滨江沿岸工业遗存丰富,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浦又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兴,如何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注入“创新之魂”?借助数字化技术,或许是答案。

  据介绍,杨浦共开展了上海船厂等12处重要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工作,已完成英商怡和啤酒厂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并对杨树浦煤气厂等6处采取预防性保护,完成历史图纸2000余张、历史照片1500余张的数字化归集。

  如今,“杨浦滨江文物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平台”也已建设完毕。

  “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要关注前世、今生和未来,还要考虑到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谢永健,来自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房屋质量检测鉴定和文物建筑保护已近二十年。提起文物建筑,谢永健如数家珍,数字化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对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其实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让三维数字化技术服务文物保护,提升管理效率,同时让公众获得良好体验,是一项重要课题。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接下“杨浦滨江文物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建设任务后,专业总工谢永健迅速牵头组建了一支包含文物保护、精细测绘、信息化等多专业的数字化团队。

  历史资料的收集、考证不足,怎么办?对文物建筑整体、局部和细部,测绘方法和测绘精度各有不同,怎么选?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反复与杨浦区文旅局等部门开展讨论,多次咨询文物保护专家……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杨浦滨江文物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平台”诞生。

  该平台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的综合三维精细测绘技术,构建了文物建筑的精细三维实景模型。同时,平台融合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借助BIM模型,可对文物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智能感知和风险预警,尤其在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复杂地下空间的开发上,便于进行风险总控。

  此外,精细原真的模型与历史图档、影像资料、历史故事“水乳交融”,可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这个三维数字化技术平台,是为文物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保护而服务。时代在进步,这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谢永健说。

  社会多元主体,站上城市更新的“C位”

  工业遗产是杨浦滨江的瑰宝,而社会多元主体是推动城市更新的“内生动力”。如何调动优质资源,号召周边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都自发参与保护工作?合理制定自治公约,不失为“上策”。

  汪路加,拥有“双重身份”——上海仁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杨浦区滨江治理联合会秘书长。在平时的社会工作中,汪路加深刻体会到“第一个要注意的,就是要听老百姓的声音”,所以,杨浦滨江的治理亦然。“城市建设要依靠群众的辛勤劳动,城市发展要依靠群众的合力推动,城市治理也要依靠群众的共同行动。”

  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诞生于2020年,构建了从联合会到理事会再到专业委员会的三级运作模式,通过聚合杨浦滨江区域的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打破区划壁垒,围绕滨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产业运营、数字转型、社会服务五大专业领域,共同参与滨江治理。

  2021年起,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以联合会产业运营专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全体会员单位共同参与,同时联动各委办局及高校资源,正式启动一系列自治公约的起草工作。历经一年多,联合会正式发布自治公约蓝皮书,共形成公约总章及六份专项公约。工业遗产保护自治公约就是专项公约之一。

  人与城总是互相成就的,历史建筑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才能实现活化利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向来“活跃”。在汪路加看来,社会组织拥有丰富的民间资源,优势明显,除了起草公约外,它们还能汇集多方力量、整合多元资源、搭建多样平台,为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开辟更多新路径。

  比如,“红潮”党建公益服务市集,充分发挥会员单位核心作用,在“绿之丘”等地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大量人流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历史建筑的活力。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探索精细化自治管理模式,搭建共治共享的功能平台,激发会员单位创新治理活力,提升社会组织效能,携手成员单位共同赓续滨江文脉、弘扬工业精神,推动杨浦滨江创新发展再出发。”汪路加说。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塑“形”注“魂”,杨浦如何“还原”蝶变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塑“形”注“魂”,杨浦如何“还原”蝶变 2023-11-23 2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