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 “我们太需要非功利,更加多元开放的优质文化活动了!”一位大学教授的呼吁代表了如今很多高校师生的心声:无关绩点、无关奖项、不限专业,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满足兴趣、丰润理想的契机,期待能够在更文艺的校园里,看到更多学生与更多思想的火花相遇。
开学两月有余,复旦大学举办的生物生态学学科周、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学生与大师亲密交流成为日常;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内展览和文化讲座不停,学生们直呼过瘾;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几乎每天不重样的文化活动大大充实着学生的课后生活。
高校文化活动“上新”不仅频次更多,质量也更高,可谓大咖云集。在学者们看来,作为思想和文化艺术的殿堂,大学对文化活动的扩容可谓是与学生的双向奔赴,带给学生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校园。
校园“文艺范”,有“量”,也有“质”
如今,越来越多的展览、巡演将高校列为首站。比如,初冬季节,“浦江流芳”水粉画邀请展首站定在复旦大学,26位上海艺术家的41幅水粉画作品在校展出。日前落幕的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23交大展演季,国内外一流的艺术团带来5场视听盛宴,将艺术的芬芳散播在交大校园。
文化活动的“上新”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于种类和形式的创新。今年以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先后举办了首届樱花节、“思源·拾光”湖畔音乐生活节等活动。糅合特色文化市集、投壶射箭等传统文化活动以及现代音乐节的新颖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在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已成为该校一张鲜明的名片。今年以来,包括余华、王安忆、莫言等文化名人到访校园,次次在校内外引发“围观”。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看来,这类校园文化活动备受关注,是高校与学生双向奔赴的最好证明。他认为,虽然大学越来越多地承担着诸如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功能,但培养人始终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校园应永远以学生为本。学生上大学,不仅求知识,学技术,还要培育自己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黄平说,学生们对文化活动的期待也折射出大家对一个更具思想性、更加有爱有趣的大学的期待。
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追星”
对沪上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今在学校追星已是一桩寻常事。他们所追的星,是来自国内外一流的大家、大师。本学期以来,沪上高校频频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得主、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走进校园。
日前,作家莫言与演员于和伟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场“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的对谈,引发轰动效应。预告信息发出后,华东师大一万多名学生报名“秒杀”700张入场门票。当天,仅抖音平台就有超600万人次在线观看。这样的热情并非孤例。今年5月,莫言、王安忆、陈思和在复旦的一场对谈,同样人气爆棚。活动名额1分钟抢空。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大师。名家大师的一次讲座、一场对谈或许不会对学生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如果学生四年都可以沉浸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那么必然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是在场的魅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高凯说,学生在面对面交流中所感受到的学者的专业度、气质、做人处事的态度,会润物无声地影响学子。
在一些大学教授看来,大学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和生态。无论通讯和网络技术如何发达,高质量的面对面沟通依旧是稀缺资源。“从这点来说,上海高校可谓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举例说,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有全球的“最强大脑”们“坐而论道”,从前沿科技、科研范式、科创生态等维度掀起科学思想的层层涟漪。于沪上高校而言,这正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正因此,今年“顶科”期间,上海财经大学特意邀请了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让·梯诺尔(Jean Tirole)到校,与青年学生交流。
“破圈”,点燃创新的火花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教授坦言,从前有不少大学活动局限于专业,切口太小。更有甚者,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学生参加也是为了刷绩点、刷实践等功利目的。而成功的文化活动应是破圈甚至是破墙的,只要学生感兴趣,不管来自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都可以参与。
“文艺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学生通过参与有趣、有料的各类活动,感受无形的浸润滋养,找到生活的目标信仰,这是一生的财富。”黄平说。
本学期以来,沪上高校多学科文化活动丰富。复旦大学首次统筹全校44个一级学科,推出29场“学科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校庆系列论坛;上海师范大学推出首届研究生科创月,安排了学术系列讲座、创新创业导师进校园、学术科创文化游园等活动。
“大学不仅是教学沃土,也是学术沃土和文化沃土。”徐飞谈到,当下,知识的内涵和课堂的形式不断拓展,学生早已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上,对前沿知识乃至“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的知识充满渴求。此外,现代学科体系愈发呈现时代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有组织地破除壁垒,提供更多元的分享平台汇聚一流资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一批可持续、有价值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自求”“自得”知识成为一种校园潮流。
“高品位的文化因子、学术因子充盈在校园,长此以往便涵养成庄严神圣的大学气象。”徐飞说,当下,校园、知识、课堂都呈现泛边界甚或无边界的趋势。“有理由相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浸染,会迸发出更多创新思想的火花。”■吴金娇
相关新闻
在“共享校园空间”中,打开“思维的墙”
据文汇报 近日,同济大学全新的学生活动中心艺嘉楼启用,可升降的舞台让该校原创话剧《铸诗成剑》的展示堪称完美;今年10月启用的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是除专业剧院之外,上海规模最大、硬件条件最完备的高校艺术剧场之一……今年秋季学期,沪上多所大学校园“上新”文化新地标,校园“更新”从重功能性转向重思想性、艺术性和共享性。不少业界专家认为,当下更新后的校园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师生思想文化交流的理想之地,满足师生开启更多破圈跨学科交流的期待。
“大学对各类文艺演出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于共享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李麟学发现,这一轮校园更新中,高校更加注重公共文化空间的师生共享需求。同济大学最新启用的艺嘉楼不仅配置了可满足不同类型演出需求的剧院,还为学生开辟了报告厅、艺术排练厅等公共服务空间。如今,这里已成为同济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大气灵动的建筑造型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师生频频打卡。
同时,多所高校的“一站式”学生社区也相继焕新。比如,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西南九“一站式”学生社区内就新设了“青春会客厅”,包含阅读空间、沉浸式戏剧空间等多种共享空间。首部由学生社区自制的沉浸式戏剧《嗨,室友》就在此演出,收获如潮好评。
如果说,从前高校的校园建筑更强调规则、效率、单一的功能分区,比如上课、体育活动、用餐、居住,那么现在高校师生更期待具有疗愈功能的多元文化空间。用李麟学的话来说,校园文化空间应当是“感人的空间”,当学生漫步其中时,可以接受大学文化的无声熏陶。
“充分挖掘、拓展校园空间的美育价值,让更多学生在校园漫步、交谈中启迪思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陈颖辉举例,该校松江校区内有一处湿地,过去周边利用率很低。但学校一项调研却显示,校内可供自由休息、清谈的公共空间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新一轮校园更新就从湿地切入,所有公共文化空间的升级改造都围绕构建校园“15分钟阅读圈和文化圈”目标。当学生漫步校园,15分钟内可以体验到包含阅读、沙龙、艺术展览、生态探索等不同主题的活动。
学校还设置了一批校园书房,有些由集装箱改造,有些通过临时建筑搭建。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参与沙龙、论坛、展览等文化活动。如今,校园书房不仅是学校的知名文化地标,也是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的展示平台。
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无边界的交流。当下,沪上高校公共文化空间的升级改造,也正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这也是对大学精神的呼应。”李麟学说,无边界的学生生活空间,往往无形中传递一个信号:学生可随时进入不同的领域,打破专业的界限。
以艺嘉楼为例,李麟学最得意的就是“垂直漫游校园”的设计概念。艺嘉楼总高10层,通过空间设计与结构的结合、不同尺度的庭院穿插,使得建筑融于景观之间。参观者通过坡道上下楼时,可以看到漫游式的学生自主活动空间,既相互交融又相互独立。建筑底层大厅还大量使用可折叠全开放玻璃门,为使用者提供了空间的多种组合及打开方式,呈现出空间绵延无界的效果。
“绵延无界的空间,能够激发跨学科师生的思想碰撞。”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尹舜表示,传统校园建筑彼此独立,学院之间缺乏交流。他经手改造的华东理工大学晨园将原本建筑首层厚重的墙打开,改建为“透明泡泡大厅”。如今,这里已成为校内著名的“无墙美术馆”,用于各种展览,深受师生喜爱。“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交流,思想激荡。”尹舜说,在建筑的助推下,“思维的墙”也会逐渐打开。■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