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几年前,陈先生因为意外导致一级伤残,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一直坚持康复训练,如今已能拄着拐杖缓缓行走。日前,陈先生发现,家门口的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经过改造焕然一新,还设置了专供残障人士进行健身锻炼的阳光康健驿站。
城市作为生产、生活空间,建设发展离不开各年龄段、各行业“全人群”的深度参与。建设、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讲究的就是“精准适配”全人群需求。
陈先生在家门口的“专属健身房”,用上了新仪器,成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的“新景”;在专业力量的护航下,学生们一起“玩”起了“别紧张”,走出“成长的烦恼”;她在康复治疗讲座中获益良多,“两病”筛查项目优化升级,为患者送上“双重关怀”……实事项目,其关键词在于“为民”与“实”。向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倾斜,覆盖老年人、残疾人、妇幼等各类群体的痛点,杨浦如何做到“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兼而有之?
“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添了哪些新景?
阳光康健驿站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71岁的陈先生尝试了新配备的全身垂直律动步态训练器。这台机器可以通过抖动,有效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平衡能力。“我的下肢肌肉有些僵硬,用了这个之后感觉肌肉放松了,有激活的作用。”陈先生说,如今设施更先进了,让残障人士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家门口进行锻炼。
令陈先生惊喜的这家阳光康健驿站,位于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一楼。其配置健康检测及运动康复训练设备19件,智慧运动健康管理系统1套,设有健康检测功能区、有氧训练功能区、等速肌力训练区、微循环促进功能区,面向社区残障人士免费开放。
“在这里,我们的工作人员经过社区(运动)健康师培训,他们可以通过体质监测评估、运动方案制定、科学健身指导、科普讲座等活动,为残障人士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这个全人群友好的综合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诞生,使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础上形成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将为更多人提供举步可就的运动健康促进服务。
11月24日,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在杨浦区殷行、江浦、控江、长白、五角场和长海6个社区正式启动。杨浦作为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区域,探索“1+5”试点建设模式,创新打造了一套“体育+”多部门协同协作、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上海样本”。
另据了解,今年,杨浦共新建(改建)3家残疾人社区康健苑(点),除了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阳光康健驿站,还有杨浦滨江残疾人阳光康健驿站、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阳光康健驿站。
“专业选手”织就的“心网”有几个维度?
今年7月,一曲节奏舒缓的《声声慢》飘荡在杨浦区“心动力”夏令营的活动现场,上海体育大学音乐教师李云朵时而坐在钢琴前弹奏,时而来到孩子们中间教授声息唱法。“这次‘心动力’夏令营,我们是首次将这套课程应用到青少年群体。”李云朵告诉记者,“即使没有基础,也能一起享受音乐。希望这次‘初体验’能够给团队带来一些思考,在未来更好地帮助青少年群体走出‘成长的烦恼’,感受生命的美好,追逐生命的本真。”
今年,李云朵带领她的团队独创了一套”唱奏画演“音乐心理舒缓课程,初衷是希望为白领等中青年群体解压。当天的活动,不仅对李云朵及其团队是“初体验”,对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也是“初体验”。
“妙不可言”,复旦科技园小学学生孙德瑞用这四个字形容,“老师让我们认真聆听音乐,同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脚趾,再缓缓集中到头顶,从来没有感觉这么放松过。”
用染色植物标本制作书签、把自己内心的想象用彩笔描绘、听解压音频再猜猜是什么发出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一场心身健康集市在杨浦滨江举行,“玩”的也是“别紧张”。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进校园”实事项目内容之一,本次活动展示了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宣教成果。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的师生,在专家的指导下,用手工、游戏、绘画、运动等创意形式进行心理意象表达,开启不一样的心身健康体验之旅。
高校学生以及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以来,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以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与11所高校签订“医教结合”工作协议,形成“一校一议,兼具特色”的工作方案,多层次、多维度提升师生心理健康素养,有效预防高校校园心理危机的发生。针对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困扰、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等现状,医院专门建立了一支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公卫医师在内的科普团队,通过线上答疑、科普讲座、科普视频制作和展播、医院开放日等多维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自身评估能力。
今年,杨浦还启动青少年心灵陪伴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为青少年提供更近距离、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通过“心动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夏令营、百场课程进校园、社区活动、一对一咨询等,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学习中的挑战和压力。
“两病”筛查服务如何“扩容升级”?
张淑萍于几年前确诊乳腺癌,如今恢复状态良好;施月波,也是乳腺癌患者,抗癌27年,上海杨浦区爱康癌症康复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淑萍与施月波,同为乳腺癌患者,亦同为“爱康姐妹”。
如何为乳腺癌人群普及术后康复知识,提供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关怀,已成为社会命题。
“我们提倡,大家每个月自查。因为当一侧乳腺得过肿瘤,每年对侧乳腺也有0.5%到1%的概率患病。我们必须警惕这样的可能性……”长海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内坐满了社区居民,一场以乳腺癌肿瘤康复治疗为主题的讲座正在进行。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长海路街道妇联“癌症妇女”康复赋能项目系列活动的环节之一。上海杨浦区爱康癌症康复服务中心就是此次活动的执行单位,这个由乳腺癌患者自发组成的社会组织,长期为街道“两癌”筛查出来的患者提供服务,从“病友”角度给予关怀,助力大家康复。
讲座让“听众”张淑萍获益良多:“讲座上说,我们平时服药,应该要加钙片和维生素D,还要多晒太阳,这一点很有帮助。专家说,一旦缺钙了,再要补是很吃力的。而我的运动量很少,也不爱出门,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张淑萍说。
作为2023年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今年,杨浦已为1.9万名退休、生活困难妇女免费开展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查出重症患者16人,均已获得理赔。
近年来,杨浦在原本的筛查任务基础上,进行医学常识和保健知识的普及,联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个案跟踪;同时,在原有筛查项目上进行优化升级,政府财政补贴标准提升至228元/人,并增加乳腺彩超项目。
此外,区妇儿工委办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创投市公益大赛“为爱守望——妇科癌症心灵关护”项目,通过互动活动、音乐团辅、小组座谈等形式,帮助重症患者早日走出阴霾,积极面对生活;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持续开展“关‘爱’再行动——杨浦区妇科癌症患者关爱服务项目”。
据统计,2007年开始至今,杨浦已为超42万名妇女提供免费筛查,为超36万参检妇女购买了“关爱女性健康”保险。在开展“两病”筛查过程中,杨浦还加大后续医疗救助保障力度,形成“政府筛查-医疗救助-心理关护”的全套保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记者 毛信慧
本版部分图片为资料图